我也不列資料出處了,反正原本上載的人也沒有說明是哪份報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的報導,且報紙人人皆可買得,所以就算了。當時我看過,只是笑笑,小弟我中文水平差,這般艱深的成語我是不會用的,看過笑過就算。過了幾天,瀏覽某網站時心血來潮,想看看明朝的歷史,便選了最短的來讀,名叫《明朝滅亡的真相》。看到崇禎帝怒殺袁崇煥,民族英雄慘遭千刀萬剮,袁手下大將祖大壽死於戰後終於降清,心情久久不能平伏,但看著看著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我又看見飲「鳩」止渴了。
《明朝滅亡的真相》這篇文章雖然短,但言簡意賅,適合我等不願直接看文言文的人;只是踫巧給我看到錯字,但總是瑕不掩瑜的。講回正題,到底這個「鳩」字是甚麼呢?為何不少人會將二字混淆?眾所周知,「鳩」是種鳥(《詩經》名句或多或少聽過),詳細的解說下篇再談。至於「鴆」字是甚麼,則需解一解。先說讀音,粵音「鴆」音「朕」。
「鴆」解「毒酒」和「用毒酒毒死別人」,這個意義下原先只寫作「酖」,例如左傳中只有「酖」字而沒有「鴆」字,左傳中有一則故事,記載如下:魯國君主魯莊公快要死了,他打算把君主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姬般,魯莊公連忙叫自己的弟弟叔牙和季友來托孤。魯莊公問弟弟該立誰人為後,叔牙不識相,竟然回話說魯莊公另一位弟弟慶父很有才能,季友則說以死事奉魯莊公的兒子姬般。魯莊公不滿叔牙的答案,所以派季友殺死叔牙。當時情形如下(《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成季(即是季友)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鍼巫氏,使鍼季(魯國大夫)「酖」之曰,飲此則有後於魯國,不然,死且無後,飲之,歸及逵泉而卒,立叔孫氏。」而「鴆」字在先秦時代只解作一種鳥,還有没有「毒酒」和「用毒酒毒死別人」的意思。
「酖」為何有「毒酒」和「用毒酒毒死別人」的意思呢?傳說「鴆」鳥的羽毛有劇毒。《左傳正義》引《晉諸公贊》:「鴆鳥食蝮,以羽翮擽酒水中,飲之則殺人」,說「鴆」這種鳥連大蛇(蝮)都吃,將「鴆」鳥的羽毛和酒水攪伴在一起,人喝了必死無疑。後來由本來鳥類的意思引伸成名詞和動詞,另造「酖」一字,「酖」字就解作「毒酒」和「用毒酒毒死別人」了,先秦以後這兩個意思寫成「鴆」也可。所以成語飲「鴆」止渴,照先秦時期的寫法應該是飲「酖」止渴,意思就是飲毒酒止渴,比喻做事只顧解決燃眉之急,但不考慮後果嚴重,所以不可寫成飲「鳩」止渴。
另外,我恐怕上面說得不清楚,以及許慎認為「耽」於逸樂的「耽」也應該寫成「酖」,但是我不同意,因為我在文獻中找不到例子,所以寫成以下這個表。下篇續談「鳩」字。
參考資料:《明朝滅亡的真相》,見國學導航。
後記:維基文庫《左傳正義》引《晉諸公贊》,誤作《晉語》諸公贊,怪不得《國語》找不到那句句子;應該是誤衍「語」字,而校者不知有《晉諸公贊》一書,遂誤作《晉語》諸公贊,一時間找不到阮元校刻的版本,所以也没有查證從前的版本有誤否。
[參考資料:《明朝滅亡的真相》,見國學導航。]
回覆刪除潮流多「導航」啊。國學有導航,怪不得電視播紀錄片也有聲音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