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地有南北,時有古今,兼談項少龍的下場(二)

古人用粵語念詩嗎

  常常在網絡上見到這個說法:粵語是古代雅言,古人說的語言是廣東話。例如這位人兄,他說: 

   問「古代人講野系講廣東話定系普通話」,古代中國人當然是講廣東話啦!其實廣東話才是真正源自古漢語的語言,才是中華文化傳統。廣東話實源於漢代時漢武帝派遺三十萬大軍南征百越,即現時廣西一帶時,這批軍人將原中原文化帶到廣東來,就成為廣東話的源流。見雅虎知識:我想問古代人講野系講廣東話定系普通話?

  這個問題一時三刻也不能解答,不如大家先放下這個問題。先想想項少龍的處境。

項少龍的困局

  項少龍何許人也?項少龍乃鼎鼎大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黃易筆下的人物,尋秦記的主人翁,英俊又風流的人物。在機緣巧合下「被穿越」到先秦時代,一生所遇女子無數,為秦國定天下,最後發現原來還是項......某人的養父。就算沒有看過小說,應該也有看過古天樂演的電視劇吧。這是項少龍:


引自此

  他不是要女人有女人,身手又高強嗎?他還有甚麼困難呢?這要從他穿越到先秦初時說起。他「被穿越」後,一直迷迷糊糊,感到好似有位美女在服侍自己。後來他醒了,見到一位布衣美女。


  女子惶恐關心地向他說了一連串的說話。
  項少龍今次腦筋靈活多了,留心下聽懂了大半,那便像河北或是山西一帶的難懂方言,大約知道對方在責怪自己身體還未復元便跑出來,不由心中感激道:「多謝小姐!」
  那女子呆了一呆,瞪大眼睛看著他,道:「你是從那裡來的?」
  這句雖然仍難懂,但項少龍總算整句猜到,立即啞囗無言,自己能說什麼呢?難道告訴她是二十一世紀乘時光機器來的人嗎?(尋秦記第一卷第二章)


   項少龍不單是位軍人,語言的天份也不低,一聽就知道那位女子說的是河北山西一帶的方言,參考第一篇文章的圖片,即是官話和晉語區。項少龍是個現代人,現代的官話晉語跟先秦的官話晉語一樣嗎?


唐玄宗改字

  先放下項少龍不管,來聽聽唐玄宗改字的故事。原來賢如唐玄宗也有犯糊塗的時侯。這又是為何?先看看這段文言文(不怕,有我的翻譯):


  朕聽政之暇,乙夜觀書……每讀《尚書·洪範》,至「無頗」、「尊王」之義,三復茲句,常有所疑:據其下文,並皆協韻,唯「頗」一字,實則不倫。又《周易· 泰卦》中「無平不陂」,《釋文》云「陂有頗音」。「陂」之與「頗」,訓詁無別,為「陂」則文亦會意;為「頗」則聲不成文。(《唐大詔令集》卷八一,頁1878,台灣華文書局出版)

  譯文:朕治理朝政,還有空暇的時候,二更之時還在讀書……每次讀先秦經典《尚書·洪範》,當中談到「無頗」、「尊王」的義理,再三誦讀這句,經常有疑感:根據下文,都是押韻,只有「頗」這個字,實在是不協調。《周易· 泰卦》中有「無平不陂」的句子,注釋書籍《釋文》說在這裏「陂」要讀成「頗」。「陂」和「頗」意思一樣,如果《尚書·洪範》的「無偏無」改成「無偏無」,意思通順又押韻,假如不改就不押韻。

   《尚書》是先秦史書的合集,例如堯舜時的美政,商湯攻打夏桀的誓師詞等,而《洪範》傳說是商紂叔父箕子向周武王進獻的「大法九章」,是治國良策。唐玄宗讀到這句:

  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

  留意這裏有三個分句,陂義、好道、惡路,應該是三組兩個字押韻,用粵語讀「好道」押韻,「惡路」讀音也近似,但要把「惡」讀成「烏」的去聲;不過「陂義」兩個字的讀音實在差太遠,唐玄宗懷疑有錯字,所以揮筆一改,將「頗」改成了押韻的「陂」。

時有古今

   不要說古人,就連當今世上,知道有古音的也不多。古人和今人都一樣,不是一出生就知道有古音這回事。有很多人察覺到問題,比如說唐玄宗,他注意到《洪範》有韻文不押韻,但他的理論錯了,認為古人傳抄時抄錯了字,所以唐玄宗把韻腳改到合當時的韻就算了。但為何改字這個理論有問題呢?我們再看看《洪範》的韻文,先假設沒有古語。

  句子甲:無偏無頗,遵王之義(通行本,不押韻)
  句子乙:無偏無陂,遵王之義(唐玄宗修改本,押韻)

  我們一齊假設,假如真的沒有古語,從周初箕子到唐玄宗時,語言都沒有一丁點的改變 。從周朝到唐朝,中間有無數的抄書者,因為當時沒有印刷術。由周朝《洪範》寫成,到唐玄宗之時,中間不知有成千上萬次傳抄,傳抄出錯是一定有的。我們想想,假如你是抄書的人,抄到累了,開始神遊太虛,寫到「無偏無」還是對的,到下一個字就寫錯了。抄成押韻的還是不押韻的容易?在心理作理下,迷迷糊糊時,很可能就是抄成押韻的「陂」容易些,但為何這個版本反而不是通行本?反而不押韻的「頗」才是通行本。把上面的推論寫成邏輯,就是這樣。

  假如(A)沒有古音,那麼(B)唐朝通行的就是押韻的版本。
  由於(非B) 唐朝通行的不是押韻的版本。
  所以(非A)不是沒有古音。
  即是有古音。

  簡單來說,假如沒有和唐朝音不同的古音,根本不能解釋為何容易抄錯的版本不通行,不容易抄錯的版本反而通行。

  你可能辯說傳抄錯誤有很多種,抄成不容易抄錯的也可能。這樣說也對,但是先秦無數的韻文用粵語或是其他漢語方言讀,都未必押韻,難道都是抄錯,而且都抄錯成不容易弄錯的字?這明顯也不成立。所以結論只有一個,古時有古音,今音和古音不同。

  但其實這個推論不是百分百正確,或許古人用韻不嚴謹,那以上的推論就不成立。除了唐玄宗的「錯字論」,還有其他的理論,例如剛提及的「用韻不嚴論」。但我還有一個究極理論,一定能夠證明由先秦到現代,語音都在變動。這且待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南部新書》點校商兌,崔文印著:這裏提及記載唐玄宗改字的出處,詳細的在《唐大詔令集》,上文已有;簡略的在《南部新書》,所以沒有採用。作者點出《南部新書》點校的錯誤,所言甚是,但說到古音就有點問題,遲會再解釋。

《唐大詔令集》,宋代宋敏求編,台灣華文書局出版 :這本書好像一般難以見到,我想假如不是專門研究唐史的也未必讀;但談到唐玄宗改字的記載,這個好像是最詳細的。

《尋秦記》,黃易著: 這個不多介紹了,喜歡的一早看過,不喜歡的介紹也未必喜歡。

延伸閱讀

論「古人韻緩,不煩改正」李添富著,(點擊下載,WORD檔):這篇論文講述了多個古人用韻,但讀起來不押韻的理論,例如「改讀」、「通轉」、「韻緩」等。這些理論未必正確,作者已經駁斥了,但他認為「古人韻緩,不煩改正」,不煩改正是對的,但是古人是否韻緩,則要構擬古音才能知道。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