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論語》「九合諸侯」新解

一,論語「九合諸侯」舊解

  「九合諸侯」典出《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舊解一般認為九合是指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所以《論語義疏》引《史記》為解,全文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兵車之會三」加上「乘車之會六」,齊桓公會合諸侯就剛好是九次。不過也有以九為虛數的,九是陽數之盡,九次是言其次數之多,不是剛好九次。《穀梁傳》云:「衣裳之會十有一。」范寧的注釋注出是那十一次諸侯盟會。《穀梁傳》以九為虛數,似乎比《史記》以九為實數合理。不過如果再考察其他文獻,就知道九不是一個數字,而是假借字。


(轉載自此東周列國志網站

二,「九合諸侯」朱熹新解

  朱熹《論語章句》說:「九,春秋傳作糾,督也,古字通用。」朱熹認為「九」應該作「糾」,因為《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說「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論語》的「九合」明顯對應《左傳》的「糾合」。「督」應該解作「匡正」。《釋詁》:「董,督,正也。」照朱熹的注解,「九合諸侯」就是「匡正及團結諸侯」。

  朱熹讀「九合」為「糾合」,無疑是正確的,不過訓「九」為「督」,就有點不合理,因為這和下一句的「一匡天下」語義重復,而且不符「糾」字的字義。

三,「九」「糾」即《說文》之「勼」及其假借

  「九」「糾」「勼」三字,上古音都是見母幽部,只有聲調不同,理應互通。《說文》:「勼,聚也。」故此「勼」有聚合的意思。

  「勼」又可寫作「鳩」。《釋詁》:「鳩,聚也。」《左傳.隱公八年》曰:「以鳩其民。」《杜注》:「鳩,集也。」「勼」字《說文段注》:「左傳作鳩。」可見「鳩」亦有聚合之義。

  「勼」又可寫作「逑」。《說文段注》:「左傳作鳩。古文尙書作逑。」《唐石經尚書》:「旁鳩僝功。」許慎《說文》引《虞書》曰:「㫄逑孱功。」「鳩」又作「逑」。《說文》:「逑,斂聚也。」可見逑也有聚合之義。

  綜合以上假借及其釋義,「九合諸侯」之「九」,只能解作「聚」。

四,「糾」字有聚合義

  《說文》:「糾,繩三合也。」《說文段注》:「李善引《字林》:糾,兩合繩。」糾字從絲字旁,可見和絲織品有關,許慎作三合繩,《字林》作二合。《太平御覽.雜物部一.繩》引服虔《通俗文》:「合繩曰糾。」總而言之,「糾」字應是糾結在一起的繩。

  《毛詩》:「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毛傳》:「糾糾,猶繚繚也。」《說文》:「纏也。」《後漢書.荀彧傳》:「收離糾散。」《註》:「糾,合也。」「糾」本義應是纏繞及聚合,再引伸作「糾結一起的繩」。

  所以「糾合」之「糾」,也只能解作聚合。

五,古代文獻中的「糾合」

  除了以上所引《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糾合諸侯」一句外,此外還有其他語例。

  《酈生陸賈列傳》:「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糾合」和「散亂」對舉,可見「糾合」也是「聚合」之義。

  《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

  《晏子春秋》:「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保乂齊國,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糾合兄弟。」

  《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六,結論

  綜合以上文獻,既然「九合」即是「糾合」,「九合」之「九」便不能解作數字,否則以上文句就解不通。「糾合之眾」難道解作九次團結起來的群眾嗎?難道召穆公也九次團結宗族嗎?可見解作「聚合」才合理。《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就是說齊桓公團結諸侯,「九合」二字是同義平列語,而不是說齊桓公九次或多次團結諸侯。

七,補充

  「勼」又可寫作「逑」。《說文段注》:「左傳作鳩。古文尙書作逑。」《唐石經尚書》:「旁鳩僝功。」許慎《說文》引《虞書》曰:「㫄逑孱功。」「鳩」又作「逑」。《說文》:「逑,斂聚也。」

  「逑」即《毛詩》之「逑」之「仇」。《毛詩.民勞》:「惠此中國,以為民逑。」《毛傳》:「逑,合也。」《鄭箋》:「合,聚也。」可見逑的本義是聚合。

  又引伸為「伴」。《毛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逑,匹也。」《經典釋文》:「逑,音求。本亦作仇。音同。」《毛詩.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好仇。」「好逑」即「好仇」,也足證《鄭箋》「怨耦曰仇」是完全錯誤,「逑」猶粵語之「伴」(上聲),非仇敵之義。

  《論語義疏》引《史記》為解,其文屢見《管子》,如《管子.小匡》:「大朝諸侯於陽穀,故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左傳》之「求諸侯」,即「合諸侯」,即「求合諸侯」。

Related Posts:

  • 《詩經.關雎》筆記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關關]《毛傳》:「關關,和聲也。」 [雎鳩]邵晉涵《爾雅正義》:「雎鳩即今魚鷹,以目驗之,其色蒼黑。」學名為Pandion haliaetus。姚際恆《詩經通論》:「雎鳩,雌雄和鳴,有夫婦之象,故托以起興。」 [洲]《毛傳》:「水中可居者曰洲。」《說文》引《詩作「在河之州」。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今《毛詩》《爾雅》作洲,俗字也。」 [窈窕]《楚辭》王逸《注》:「窈窕,好貌。」《廣釋.釋詁》:… Read More
  • 詩經筆記(一)一,「永」字字組本義為「長也」 《毛詩.漢廣》:「江之永矣。」《毛傳》:「永,長也。」 《文選.登樓賦.注》引《韓詩》作「漾」。《薛君章句》:「漾,長也。」 《說文》:「水長也。」引《詩》作「羕」。 《爾雅.釋詁》:「永、羕,長也。」 《毛詩傳箋通釋》:「羕又通作養,《夏小正》『時有養日』、『時有養夜』,養亦羕也。」 《淮南子.墬形.注》:「洋,或作養。」《尚書古文撰異》:「是則壁中故書作瀁,孔安國以今文讀之,易為漾也。」又曰:「養古音同洋。」… Read More
  • 《小爾雅集釋》箋記(不定期更新) 《小爾雅集釋》箋記 封,大也。 封何以有大訓?諸家認為封為豐之假借。胡承珙:「封與豐通。《邶.谷風》:『采葑采菲。』《釋文》云:『葑亦作蘴。』豐有大訓,故封亦為大矣。」胡世琦:「《方言》、《廣雅》葑皆作蘴。《方言》:『凡物之大貌曰豐。』亦通作寷。《說文》:『寷,大屋也。』《廣雅》:『寷,大也。』」封古音在東部,豐古音在冬部,聲近義通,於古概為同族詞。言封豐互通,可也;以豐說封有大義,則不可。封本義為邊界,《小爾雅.廣詁》:「封,界也。」引… Read More
  • 萬惡的殘體字(一):說「干」  殘體之所以殘,不但在於無理削改正體字,還將幾個正體字合併成一個殘體字。且以「干」字為例,看看殘體如何殘。殘體一個「干」字,對應「干」、「乾」、「幹」三個字。   「干」,對應正體「干」,粵音kon1。「干」,本義是盾,所以有詩句曰「幾曾識干戈」,就是這個干字。揚雄《方言》:「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瞂,或謂之干,關西謂之盾。」可見「干」的本義是盾,例如《詩·大雅》:「干戈戚揚。」後來由盾引伸出干犯的意思,例如《韓詩外傳》「居下而好干上」,… Read More
  • 「詩六義」晚出說證一,朱熹《詩》說   後人言《詩》,喜用「賦、比、興」解說。「賦、比、興」的來歷是甚麼呢?本義是甚麼呢?後人的解讀又是否符合本義?先以朱熹《詩集傳》為例,試看朱熹的用法,這是最傳統的解法。   《葛覃》:「害浣害否。歸寧父母。」下注「賦也」。   《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下注「比也」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注「興也」。   何謂「賦、比、興」?朱熹自有定義。   《葛覃》注:「… Read Mo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