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韻書
先舉《廣韻》為例,《廣韻》清楚標明「宿」解星宿之時應該「秀」,解「留宿」之時應該讀「縮」。
《廣韻》讀音:息救切,秀小韻。
《廣韻》釋義:星宿,亦宿留。又音夙。
《廣韻》釋義:星宿,亦宿留。又音夙。
粵語讀音:讀同「秀」,去聲。
《廣韻》讀音:息逐切,肅小韻
《廣韻》釋義:素也,大也,舎也。《說文》作㝛,止也。《左傳》曰:「一宿爲舎,再宿爲信。」
粵語讀音:讀同「縮」,入聲。
《廣韻》清楚注明,讀去聲時,即「秀」音,解作「星宿」;讀入聲時,解作「留宿」。雖然去聲一讀,除了「星宿」一義外,還有「宿留」一義,但起碼證明解作「星宿」時應該讀「秀」音,而常用的「止宿」義應讀「縮」。
二,《經典釋文》音注
六朝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也反映當時「宿」字有異讀。
《春秋左傳正義》卷六《杜注》:蒼龍,宿之體。
《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八《杜注》:玄武之宿,虛危之星。
六朝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也反映當時「宿」字有異讀。
《春秋左傳正義》卷六《杜注》:蒼龍,宿之體。
《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八《杜注》:玄武之宿,虛危之星。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五《杜注》:二十八宿。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八《杜注》:日月相侵,又犯是宿。
以上《經典釋文》一律注「宿音秀」。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八《杜注》:日月相侵,又犯是宿。
以上《經典釋文》一律注「宿音秀」。
《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六《何注》:列星者,天之常宿。
又:周之四月,夏之二月,昏,參伐狼注之宿當見。
《經典釋文》:宿音秀。
此外還有《周禮》、《禮記》等書,都有「宿」字異讀的記載,就不再列舉了。從以上《釋文》的注音,可見「宿」解作「星宿」之時,要讀作「秀」。為何其他地方的「宿」很少注出讀音呢?大概是因為「宿」字是個常用字,只有在「星宿」一義才要改變讀音,所以一般情況下知道讀「縮」音,就不另注音。
三,《釋名》訓詁
《釋名》說「宿,宿也,星各止宿其處也。」先前拙文已經提及,古代訓詁有一類特例,叫做「同形訓詁」,例如《毛詩大序》的「風,風也」之類,訓字和被訓字字形相同。我的意見是,這類訓詁是為了指出語源,所以一定不同音。假如同音的話,「同形訓詁」就變成了無聊的文字把戲。《釋名》之制是為了說明語源,所以二字通常不同音,例如「日,實也」之類;二字可以同音,不過字形必需不同,如「申,身也」之類。《釋名》的任務在於「因聲求義」,假如二字一樣字形一樣讀音,這就變成解釋同一字形的本義引伸義。而《釋名》不用解說同一字形的本義引伸義,因為這和「因聲求義」無關,所以「同形訓詁」的二字必然不同音。
由是顧之,《釋名》的訓詁條例,要麼字形不同,同時讀音可以不同,「日,實也」便是;要麼字形相同,但讀音必然不同;這樣才能貫徹「因聲求義」的主張。所以「宿,宿也」一條,讀音必然不同,按劉熙的解說,上一「宿」字指「星宿」,下一「宿」字指「止宿」。既然二字讀音不同,根據韻書及古代音注,便知上字讀如「秀」,下字讀如「縮」。而《釋名疏證補》引畢沅注上字曰:「息柚反,下皆所彔反。」可見上字讀「秀」,下字讀「縮」。總而言之,《釋名》這條「同形訓詁」是一條鐵證,證明古代「宿」字的確有二讀。
四,小結
結合韻書、《釋文》的注音,以及《釋名》的「同形訓詁」,就知道「宿」字有二讀,「秀」音解「星宿」,「縮」音解「止宿」。還有其他證據,例如趙翼的時代,口語都將「星宿」之「宿」讀成「宿」,還有趙翼所舉庾信《哀江南賦》的韻腳,都可以說明「宿」音「秀」時解「星宿」。雖然趙翼認為「星宿」之「宿」要讀回「縮」音,但是他引用的材料卻不經意下證明「宿」有二讀。段王裁又認為「去聲息救切,此南北音不同」[注二],這是謬說。我不妨列三點證據出來。
甲.「宿」字的異讀乃是同時存在,不是南方讀入聲而北方讀去聲,韻書如《廣韻》可以為證。
乙.《釋文》著者陸德明是蘇州吳人(《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為南方人,而《釋文》反映「宿」字有二讀。
丙.《釋名》著者劉熙是東漢人,年代比陸德明更早,而《釋名》反映「宿」有二讀。
為何白居易《贈溪翁》的「宿」字應解「星宿」之「宿」為何不讀「秀」呢?這是因為漢字走向一字一音,古代的異讀字假如没有再造後起字區分,其中一個讀音就很容易湮沒在歷史洪流中。但白居易的詩只反映「宿」字的「秀」音失傳,不能證明「宿」字從來沒有「秀」音。
至於為何「宿」字有去入二讀呢?這要由上古音的形態來解釋,形態就是用不同的讀音去表達不同的語法範疇,例如英文的-ly後綴能將一個詞語轉化為副詞,上古漢語也有形態及相應的詞綴。「宿」字的入聲一讀來自上古-k尾,去聲一讀來自-ks,應該是一個代表名詞,一個代表動詞。不過我對此了解不較深入,暫時不詳細解說,有機會再查書及撰文討論。
五,注釋
[注一]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二》:「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宿字今人皆讀作秀。......則宿字仍當讀本音為正。《說文》宿字本只入聲一音。白香山《贈溪翁》詩云:『辭翁向朝市,問我何官祿。虛言笑殺翁,郎官應列宿。』是唐人猶讀入聲也。......然庾信《哀江南賦》『飛狄泉之蒼鳥,起橫江之困獸。地則石鼓鳴山,天則金精動宿』,是六朝時已讀作去聲。」
[注二]見《說文解字注》「宿」字條。
又:周之四月,夏之二月,昏,參伐狼注之宿當見。
《經典釋文》:宿音秀。
此外還有《周禮》、《禮記》等書,都有「宿」字異讀的記載,就不再列舉了。從以上《釋文》的注音,可見「宿」解作「星宿」之時,要讀作「秀」。為何其他地方的「宿」很少注出讀音呢?大概是因為「宿」字是個常用字,只有在「星宿」一義才要改變讀音,所以一般情況下知道讀「縮」音,就不另注音。
(動畫不思議遊戲)
三,《釋名》訓詁
《釋名》說「宿,宿也,星各止宿其處也。」先前拙文已經提及,古代訓詁有一類特例,叫做「同形訓詁」,例如《毛詩大序》的「風,風也」之類,訓字和被訓字字形相同。我的意見是,這類訓詁是為了指出語源,所以一定不同音。假如同音的話,「同形訓詁」就變成了無聊的文字把戲。《釋名》之制是為了說明語源,所以二字通常不同音,例如「日,實也」之類;二字可以同音,不過字形必需不同,如「申,身也」之類。《釋名》的任務在於「因聲求義」,假如二字一樣字形一樣讀音,這就變成解釋同一字形的本義引伸義。而《釋名》不用解說同一字形的本義引伸義,因為這和「因聲求義」無關,所以「同形訓詁」的二字必然不同音。
由是顧之,《釋名》的訓詁條例,要麼字形不同,同時讀音可以不同,「日,實也」便是;要麼字形相同,但讀音必然不同;這樣才能貫徹「因聲求義」的主張。所以「宿,宿也」一條,讀音必然不同,按劉熙的解說,上一「宿」字指「星宿」,下一「宿」字指「止宿」。既然二字讀音不同,根據韻書及古代音注,便知上字讀如「秀」,下字讀如「縮」。而《釋名疏證補》引畢沅注上字曰:「息柚反,下皆所彔反。」可見上字讀「秀」,下字讀「縮」。總而言之,《釋名》這條「同形訓詁」是一條鐵證,證明古代「宿」字的確有二讀。
四,小結
結合韻書、《釋文》的注音,以及《釋名》的「同形訓詁」,就知道「宿」字有二讀,「秀」音解「星宿」,「縮」音解「止宿」。還有其他證據,例如趙翼的時代,口語都將「星宿」之「宿」讀成「宿」,還有趙翼所舉庾信《哀江南賦》的韻腳,都可以說明「宿」音「秀」時解「星宿」。雖然趙翼認為「星宿」之「宿」要讀回「縮」音,但是他引用的材料卻不經意下證明「宿」有二讀。段王裁又認為「去聲息救切,此南北音不同」[注二],這是謬說。我不妨列三點證據出來。
甲.「宿」字的異讀乃是同時存在,不是南方讀入聲而北方讀去聲,韻書如《廣韻》可以為證。
乙.《釋文》著者陸德明是蘇州吳人(《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為南方人,而《釋文》反映「宿」字有二讀。
丙.《釋名》著者劉熙是東漢人,年代比陸德明更早,而《釋名》反映「宿」有二讀。
為何白居易《贈溪翁》的「宿」字應解「星宿」之「宿」為何不讀「秀」呢?這是因為漢字走向一字一音,古代的異讀字假如没有再造後起字區分,其中一個讀音就很容易湮沒在歷史洪流中。但白居易的詩只反映「宿」字的「秀」音失傳,不能證明「宿」字從來沒有「秀」音。
至於為何「宿」字有去入二讀呢?這要由上古音的形態來解釋,形態就是用不同的讀音去表達不同的語法範疇,例如英文的-ly後綴能將一個詞語轉化為副詞,上古漢語也有形態及相應的詞綴。「宿」字的入聲一讀來自上古-k尾,去聲一讀來自-ks,應該是一個代表名詞,一個代表動詞。不過我對此了解不較深入,暫時不詳細解說,有機會再查書及撰文討論。
五,注釋
[注一]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二》:「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宿字今人皆讀作秀。......則宿字仍當讀本音為正。《說文》宿字本只入聲一音。白香山《贈溪翁》詩云:『辭翁向朝市,問我何官祿。虛言笑殺翁,郎官應列宿。』是唐人猶讀入聲也。......然庾信《哀江南賦》『飛狄泉之蒼鳥,起橫江之困獸。地則石鼓鳴山,天則金精動宿』,是六朝時已讀作去聲。」
[注二]見《說文解字注》「宿」字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