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何謂民主
1.1簡短定義民主是否可取
民主乃是民治。多數字典都如此訓釋民主一詞,這或許是廣為人接受的定義。這亦符合民主一詞的詞源,民主一詞源於demos及kratein兩個古希臘語字根,demos意為人民,kratein意為統治。古希臘哲學家及政治家用這個詞語用得頗為直白。「世人稱我們為民主的,因為政府是由多數人掌管,而非少數人。」亞里士多德分析幾種民主制體後說:「我們可以以此為準則:假若一個政體不容許每個人參與,就是寡頭政體;反之,人人都可以參與,就是民主政體。」(《政治學》第四卷,6)回到近代,林肯有句名言經常為人引用,「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他的觀點也相似。總而言之,民主政體就是人民自我統治。
這些簡短的語句試圖定義民主一詞,雖皆為人所認同,卻不能解釋民主一詞的內涵,因為民主這個概念異常複雜,定義過於簡單實是削足適履。還有一些例子:「統治...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鳩」談之後記

上文談到維基文庫的《左傳正義》,有一則《正義》引的書,名曰《晉諸公贊》,但維基文庫誤作「《晉語》諸公贊」,近日翻查古本,發覺有些版本不誤,有些版本就錯了。武英殿本《左傳正義》就沒有弄錯,作《晉諸公讚》(贊讚互通)。
(武英殿本《左傳正義》莊公三十二年)
看到書頁上就知道武英殿本十三經注疏校刊於乾隆四年。後來嘉慶二十一年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經注疏廣為流行,當中附有不同版本的校記,歷來受學者重視,通稱為阮刻本十三經注疏。我找到的北京大學繁體十三經注疏本,就是以阮刻本為底本,再參考不同版本重新排印而成。
(北京大學繁體十三經注疏本序)
我對版本學無甚認識,只知道這個版本最適合現代人入門看,因為是用電腦重新排版而成,可惜依然有點瑕疵。如果我沒有搞錯,這裏誤作「《晉語》諸公讚」,是阮刻本本身已經錯了,可惜校對組沒有採用武英殿本的異文,可見這書散逸以久,不為世人所知。...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秋風辭簡注後記

上文談到《文選》引秋風辭的序不知出於何書,今日翻查魯迅輯之《古小說鉤沈》,即茅塞頓開,此序實出於《漢武故事》。
《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卷八十八引《漢武故事》:行幸,欣然,中流與群臣飲醼,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
《太平御覽》(四庫全書)卷八十八引《漢武故事》:行幸河汾,欣然,中流與群臣飲醼,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
《北堂書鈔》(四庫全書)卷一百零六引《漢武故事》:上幸河東,觀,作秋風辭。
《文選六臣注》(四部叢刊三)卷四十五序:上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
可見《太平御覽》兩個版本首兩句都有省略,且略去「顧視帝京欣然,祠后土」整句,四庫全書本之「河汾」為「河東」之異文;《北堂書鈔》最為簡略,或因《樂部》其要在歌辭,故略其事跡,《北堂書鈔》之「觀」字,疑是「上歡甚」脫去首尾二字,「歡」再訛為「觀」字。
《太平御...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你說甚麼「鳩」?

某天,我正瀏覽面書,忽見有人痛罵記者白癡,到底所為何事?原來是報章把飲「鴆」止渴寫成了飲「鳩」止渴,所以被看眾恥笑,先看看這則報導。
我也不列資料出處了,反正原本上載的人也沒有說明是哪份報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的報導,且報紙人人皆可買得,所以就算了。當時我看過,只是笑笑,小弟我中文水平差,這般艱深的成語我是不會用的,看過笑過就算。過了幾天,瀏覽某網站時心血來潮,想看看明朝的歷史,便選了最短的來讀,名叫《明朝滅亡的真相》。看到崇禎帝怒殺袁崇煥,民族英雄慘遭千刀萬剮,袁手下大將祖大壽死於戰後終於降清,心情久久不能平伏,但看著看著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我又看見飲「鳩」止渴了。
《明朝滅亡的真相》這篇文章雖然短,但言簡意賅,適合我等不願直接看文言文的人;只是踫巧給我看到錯字,但總是瑕不掩瑜的。講回正題,到底這個「鳩」字是甚麼呢?為何不少人會將二字混淆?眾所周知,「鳩」是...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古音入門(二)

反切前的注音方法
反切是甚麼呢?反切是古代的注音方法。格式很簡單,用兩個字注音,例如《廣韻》「東字」,注音是「德紅切」,有時不用「切」字而用「反字」,音翻。如何用反切找出古音和今音要下篇再才解說,因為要先了解中古音的音節結構,簡單而言就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及聲調,合出來就是被切字的讀音。以下先看看反切的歷史。在未有反切的時候,音韻學家用很多方法標上文字的讀音,但都不及反切「科學」,因為從前的方法只是打比方,不是嚴格的音注。我們再看顏之推的記載,也是見於《顏氏家訓·音辭》。
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顏之推除了知道古語今語不同外,他在看從前的音注時,發覺有很多術語弄不明白。今人王利器在注釋《顏氏家訓》時,引用了大量例證,說明這些術語甚麼意思 。如果不看他的解釋,單看古人的注音,就很難弄懂甚麼意思,以下舉一些例子證明。
(《周易》鄭康成注,見注一)
內言外言:
《公羊傳·宣八年》何休注:「言乃者,內而深,言而者,外而淺。」
急言徐言:...
秋風辭簡注
《文選》:上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未知《文選》引何書,《太平御覽·文部七》引此序略同,云出自《漢書》,翻查班固《漢書》亦不見)。
秋風辭 劉徹著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秀,花也。芳,香氣也。秀芳互文見義,蘭菊皆有秀有芳也。]
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汎,浮也。濟,渡也。汾河,說文: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橫,亦渡也。中流,即流中,水深流急處。素波,白波。]
簫鼓鳴兮發櫂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櫂,即棹。櫂歌,引櫂而歌。]
韻腳(參考鄭張尚芳先生上古音分部)
飛歸:微部
芳忘:陽部
河波歌多何:...
要屈人講匪語其實唔難

雖然我一向都不喜歡蘋果日報的文筆,雖然我更不喜歡蘋果日報報導失實,我更討厭大陸的官腔,但是我絕不胡亂指責他人說匪語,因為我讀的書少,明清小說讀過的在十本以內,佛教也只看過寥寥數本。我不知道誰有陳雲老師的學問,竟可痛快地罵人說匪語,我也想有這等魄力。可是只有大量閱讀過往的白話作品,才能斷定是不是官腔以及歐化句,普通人絕難為之,因為學藝不精。
所謂匪語,基本上指的就是官腔,即是捨棄宋元明清以來的白話傳統,只有字數,推砌文字,思想空洞的詞語,這些詞語已經進入我們日常的口語,等閒者難以分辨說出口的是否官腔。以陳雲老師著的《中文解毒》為例,看看何謂匪語(整理自肖建偉的博客,特此致謝)。
高度評價,充分肯定:贊揚/稱譽/贊同
充分體現:彰顯
表示感謝:致謝/感謝
致以春節的祝願:新年進步/新春大吉
造成惡劣的政治影響:敗壞政風
...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歌詞隨筆(一):自在的小鳥
IQ博士是日本漫畫家鳥山明的成名作,卡通片八十年代在香港播出後大受歡迎,鄭國江先生重新填詞的主題曲更是街知巷聞。由於我是名小毒男,毒得小時候看得很少卡通片,IQ博士一集也没有看過。可是這首主題曲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小時候覺得旋律輕快,歌詞也琅琅上口,「小雲同小吉好重要」像是洗了腦般不停在腦海中重播,但僅此而已。到我長大後,才知道詞曲皆是上乘之作。
(引自此)
少時錯過了龍珠等經典的卡通片,除了因為我是九十後,也是因為少時很少看電視。到長大了,懂事了,便懷念那個時代,只有那個時代才能出經典的卡通片,也只有那個時代才能出經典的主題曲,或許是我的偏見。不錯,我想說說IQ博士主題曲的歌詞。 現時才知道鄭國江先生的筆力,比起時下的兒歌勝出不止一籌。兒歌是唱給兒童聽,但不可粗制濫造,他們是小孩子而不是傻子。鄭國江先生這首詞作,有太多地方可以點評,我們先抽一個很簡單的詞語來...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總序一:寫作緣起
各位說漢語的朋友,不論你說粵語、客家話、閩語、官話等等;不論你來自香港、澳門、台灣、大陸,或是世界各地;不論你是港獨派、城邦派、台獨、大一統派;不論你讀文科、理科或商科;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文學和語言學;只要你寫的是漢字,說的是漢語,我懇請閣下花一點時間看看我這篇文章。這裏沒有奇言怪論,也沒有弄虛作假。只有我這些年來學習及觀察語文,一些誠懇的意見。
孔子是中國文教之始,正樂而雅頌各得其所,相傳弟子中受業身通者七十七人。自孔子降生至今,二千五百餘年,後有五胡亂華、蒙古鐵騎,以及滿清入關,我們從未面臨文教如此黑暗之時。參考古代文獻、明清小說、陳雲古德明等先生的文章,大眾的中文現在實在是病入膏肓,恐怕是奄奄一息了。我呢?你或許想問,我很清高嗎?不,絕對不!我也是腐朽的一份子。幸有一眾力挽狂瀾的先生,中華文化未至於完全敗亡。孔子曰:「述而不作。」《禮記·學記》說:「作者之謂聖。」創作是...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古音入門(一)
古音分期
在「漢語音韻學入門」我提及中國自有生民以來,就有語言;有語言,就有演變,所以有後世以及現代的方言。我們要先知道學術界如何將古音分期,以潘悟雲先生的《漢語歷史音韻學》為例,他的對古音的研究分做兩期。
中古音:大約是隋唐時期
上古音:大約是周秦時期
為何要分成兩期呢?還有中間隔著一大段時期卻是為何?中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都消失了。這是因為這兩段時間的古音資料最豐富,中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古音可以兩頭夾攻過去,而元明清也有很豐富的韻書記載當地各地不同的發音。由於古代還沒有錄音機,所以一切的研究都只是假說,我們只能無限逼近歷史上真正的發音,但不能夠肯定構擬的音準確無誤。
中古音和現代方言相差有多大,聽聽這段錄音就知道了,但這只是構擬出來的讀音,而且發音未必完全準確,但畢竟和現代方言的發音大相逕庭。古代没有錄音機,研究中古音的學者又如何構擬出古音呢?這就得知道從中古音的材料入手,最重要的是《切韻》系韻書。
《切韻》系韻書(《切韻》早己散佚,傳世的都是殘卷): 《切二》《切三》為一系 《王一》《全王》為一系 《王二》《唐韻》為一系 《五代本切韻》為一系
《切韻》乃隋代陸法言等人所編,後來有增補,當中最重要的還是宋朝的《廣韻》。
《廣韻》編排
《廣韻》是大宋大中祥符元年陳彭年等人奉詔所編而成,參考了歷代韻書,包括《切韻》,歷史背景不多說。先看看《廣韻》的編排。以下是《廣韻》的目錄。
看紅色字「上平聲」,由於《廣韻》平聲字多,所以將平聲字分成上下兩卷,起始是「上平聲」。看藍色字「東第一」,指「上平聲」第一個韻目是「東第一」,第二個是「冬第二」,如此類推。再看綠色字「脂之同用」及「獨用」,由於隋朝時陸法言編《切韻》時分韻太細,到宋朝修《廣韻》,一些韻目之間讀音已經變得沒有分別,所以加上同用或獨用,說明哪些韻目可以一起混合用,哪些不可以;「魚第九」標明「獨用」,就是魚韻這個韻目的字只能和自己押韻,不能和其他韻部押韻;「支第五」標明「脂之同用」同用,即是說宋朝時「支第五」「脂第六」「之第七」三個韻目的都押同一個韻,可以混合使用,一起填進詩詞的韻腳中。《廣韻》按四聲編排,即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所以「東第一」之後是上平聲的的「冬第二」;要看東韻的上聲董韻,必需上平聲下平聲都翻完,才到東韻的上聲「董第一」,冬韻鍾韻的上聲.乃至去聲入聲,如此類推。紫色字「鄰職」二字是真韻韻目中「真」字的注音,等同正文「真」字的注音「鄰職切」。
到看正文第一頁,也是上平聲「東第一」東韻的第一頁,第一個字也是東字。看橙色「德紅切十七」字,在《廣韻》中,東字加上自身有十七個同音字(部份字用藍色框起),所以標「十七」,讀音是「德紅切」,下面十六個字的讀音也是「德紅切」,至於反切的用法下一篇再談。東下一大串小字到「德紅切十七」為止,是東字的解釋,所以《廣韻》不但是韻書,作詩時可參考,也可當字典用,查看文字的意思。再看兩處紅色圈圈,第一個紅色圈有「一」字,說明是「東第一」韻,「冬第二」起首就標「二」字,如此類推。第一個和第二個紅色圈中有個類似句號的符號,兩個「句號」間是《廣韻》中的同音字,這個「句號」是用來區隔不同的讀音的字組。再看綠色框「又都貢切」,說的是涷字除了有「德紅切」這個讀音,也有「都貢切」這個讀音。
參考資料
《新校互註宋本廣韻》,余迺永校註,(里仁書局,台北市,2010年9月5日):應該是目前最齊備的《廣韻》校訂本,利用多種《廣韻》版本及出土韻書校訂《廣韻》中的誤字;前言以及擬音都很值得參考。
《廣韻》張氏澤存堂刊本: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本文的書影都來自這個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