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尚書顧劉氏義《堯典》篇上

1.1 曰若[1]稽古[2]帝堯[3],曰放勳[4],欽、明、文、思[5]、安安[6],允恭克讓[7],光被四表[8],格于上下[9]。

[1]曰若,為無義的語首助詞。

[2]稽是查考之義。曰若稽古,是史官追述古事的開頭用語,為下面的帝堯二字連讀。
[3]其實古代帝字指上帝,帝某總是指某一天神。
[4]放勳,相傳為堯名。
[5]馬融注:「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天緯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
[6]今文作晏晏。鄭玄注:「寬容覆載謂之晏。爾雅:「晏晏溫溫,柔也。
[7]允恭,確實恭勤。鄭注:「不懈於位曰恭。克讓,是善能推讓之意。
[8]光,是充滿之意。《詩•敬之•毛傳》:「光,廣也。」被,讀曰披(《漢書•揚雄傳》注)。四表為四方之外極遠之地。
[9]格於上下,稱頌堯之德充溢至於天地上下。《方言》:「假,至也。」

1.2 克明俊德[1],以親九族[2]。九族既睦[3],平章百姓[4]。百姓昭明[5],協和萬邦[6]。黎民[7]於變時雍[8]。

[1]俊德,大德。克明俊德,是說堯能昭明發揚他的大德。
[2]九族,九族是泛指各氏族,不應拘埿在九字的字面上糾纏不清。而族字也不要認為是家族。
[3]九族既睦,各氏族都已親睦團結好。
[4]平,今文作辨。平章是辨別彰明之意。
[5]百姓,即百官。依金文當作百生。昭明,明上加明,很清明之意。
[6]協,和合之意。江聲《音疏》:「萬國言其多,不必備一萬國。」
[7]黎民。《蔡傳》:「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日黎民。」朱熹《注》云:「黎,黑也。猶秦言黔首也。」
[8]於,無義語助詞。變,或假借為弁,卞、喜樂之意。吳闓生《尚書大義》:「於弁,於樂也。」是雍,是以風俗大和。《蔡傳》:「時,是也。雍,和也。」

1.3 乃命羲和[1],欽若昊天[2]歷象[3]──日月星辰[4],敬授民時[5]。

[1]羲和,是東九族古代先族神話中上帝帝俊(即文獻中殷祖帝舜)的妻子,是生太陽的神(見《山海經•大荒南經》),今文家以為是四人(說羲和就是下文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為專掌天文星曆的官。
[2]欽,敬。若,順。昊,與浩、皓、皞、顥等字同音通用,是廣大之意。昊天,廣大的天空。
[3]曆,《史記•曆書》引作歷。歷字本義為經歷、經過,用於天象時,原指日月星辰在天球面上的經歷運轉,所以也叫步。象即現象。曆象,日月星辰在天上運轉的現象。
[4]古代關於辰字的用法很多。據以分辨季節的標準星象稱做辰,這就是辰的本來意義。
[5]敬授民時,這句是說,把對日月星辰所作觀察活動得到的天象節令知識傳授給人民,以便於民間從事農事的安排。

1.4 分命羲仲[1],宅嵎夷[2],曰暘谷[3]。寅賓出日[4],平秩東作[5]。日中[6],星鳥[7],以殷仲春[8]。厥民析[9],鳥獸孳尾[10]。

[1]分命羲仲,分別任命羲仲。謹按:分,意應為吩咐。
[2]宅,鄭玄注《周禮•縫人》引本篇宅字作度,與漢石經用字同。《方言》:「度,居也。」嵎夷,指東方海隅最遠的迎日出的地方。
[3]暘谷,《山海經》之《海外東經》、《大荒東經》都說湯谷上有扶桑木,是太陽出入和居住的地方。
[4]寅,其義為敬。賓,引導。
[5]平,使。平秩,使之有程序。蘇軾《書傳》:「東作,春作也。」作就是作為,指生產活動。此東作與下文南為,是交互仗用文字來說春夏的農活。
[6]日中,指白晝的長度適中,也就是白天和夜晚一樣長。這裏指的是春分時節。
[7]星鳥,此處星字從漢代起都解釋為中星,因為本文所舉鳥、火、虛、昴四星,分別為古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標準星。所謂中星,是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的星。古人憑這種按一定時日於黃昏時出現在南方的中星來辨別和確定季節。鳥,古代對一恒星的名稱。當以長蛇α為是。謹按:長蛇α即星宿一。
[8]殷,和下文以正仲夏的正相同,是據以端正、使之正之意。仲春為春分所在之月。仲春為二月。謹按:二月指夏曆二月。
[9]民析為人民老壯分析開來。
[10]孳,孳孔,指哺乳動物的生殖,尾,交尾,指蟲鳥之類的生殖。

1.5 申命羲叔[1],宅南交[2]。平秩南為[3],敬致[4]。日永[5],星火[6],以正仲夏[7]。厥民因[8],鳥獸希革[9]。

[1]《爾雅•釋詁》:「申,重也。」申命,又任命。
[2]南交,本篇作者心目中南方最遠的地名。
[3]南為,農事活動。
[4]敬致,這兩字在句中位置有錯亂,文字亦有脫落。注疏家所作的種種牽強解釋是不足據。
[5]日永,《爾雅•釋詁》:「永,長也。」日永,白晝最長的日子,指夏至。
[6]火,心宿二。
[7]謹按:仲夏,夏曆五月,夏至所在之月。
[8]偽《孔傳》釋為老弱因丁壯在田而往助農。
[9]希革,夏天鳥獸毛羽稀少。

1.6 分命和仲,宅西[1],曰昧谷[2]。寅餞納日[3],平秩西成[4]。宵中[5],星虛[6],以殷仲秋[7]。厥民夷[8],鳥獸毛毨[9]。

[1]文字有脫缺,故《史記》以意於西字下補一土字,宜是。
[2]昧谷,為神話中太陽落下和止息的地方。
[3]偽孔云「餞,送也。」納日,亦即甲骨文中的入日。謹按:寅,敬也。
[4]西成,農事活動,當因秋天農作物收成,故用成字。
[5]宵中,夜間的長度適中,即夜間和白天一樣長。這裏指秋分時節。
[6]虛,寶瓶宮β(虛宿一)。
[7]謹按:仲秋,夏曆八月,秋分所在之月。
[8]《蔡傳》:「夷,平也。暑退而人氣平也。」
[9]《說文》釋毨為鳥獸毛盛。

1.7 申命和叔,宅朔方[1],曰幽都[2]。平在朔易[3]。日短[4],星昴[5],以正仲冬[6]。厥民隩[7],鳥獸氄毛[8]。

[1]朔方,是《堯典》作者心目中北方最遠的地名。
[2]幽都,原是神話傳說中北方的一座山。春秋戰國秦漢之世,幽都已成為人們心目中極北之地北裔的地名。
[3]朔易,即北易,指農事活動,不過此處是指冬天的農事。
[4]日短,白晝最短的時候,指冬至時節。
[5]星昴,是一簇恒星的名稱,亦稱旄頭,漢代俗呼為留星,後世俗呼為七姐妹星。
[6]謹按:仲冬,夏曆十一月,冬至所在之月。
[7]偽《孔傳》:「隩,室也。民改歲入此室處以避風寒。」
[8]偽《孔傳》:「鳥獸皆生耎毳細毛以自溫焉。」謹按:氄,馬融云溫柔貌也。耎毳,柔軟。

1.8 帝曰:「咨汝羲暨和[1]。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2],以閏月定四時成歲[3]。」

[1]咨,《說文》:「謀事曰咨。」下文咨十有二牧,《史記》作命十二牧。釋咨為命
[2]朞是指一周歲。三百六十六天之說當為早期的陽曆。
[3]竺可禎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乃陰陽曆合用。」由於月亮繞地球和地球繞太陽兩個周期各自不同,陰曆十二個月比陽曆一年要少十一天多,必須幾年設一閏月才能使二者相合。

1.9 允釐百工[1],庶績咸熙[2]。帝曰:「疇咨若時登庸?[3]」放齊[4]曰:「胤子朱啟明。[5]」帝曰:「吁!嚚訟可乎?[6]」

[1]允,《爾雅•釋詁》:「信也。」又:「誠也。」有確實、真實之義。《詩•臣工》箋:「釐,理也。」即治理整飭之意。《詩•臣工》箋:「百工,百官。」又,裴學海《虛字集釋》以為:「誠,猶云如果也。」其說可參考。
[2]《說文》:「庶,眾。」《爾雅•釋詁》:「績,功。」又:「咸,皆。」熙有興盛、光美等義。
[3] 疇咨若是登庸,誰能像眾功皆美(庶績咸熙)這樣做得好的,就提拔任用他。《爾雅•釋詁》:「疇,誰也。」疇咨,《史記》作誰可。若,《荀子•王霸》:「如此也。」時即是、此之義,為指示代詞。《爾雅•釋詁》:「登,陞也。」庸,孔蔡兩傳皆釋為用。段氏《撰異》云:「尋此經之語,當云帝曰咨疇若時登庸。」如依段玉裁說,咨字在上,則當為無義語首助詞,或為嘆詞。
[4]放齊,人名,在此作為堯臣。
[5]胤子朱,《史記》譯作嗣子丹朱。啟明,《史記》譯為開明,意為性格開朗通達。
[6]吁,驚歎詞,《蔡傳》釋為歎其不然之詞。僖公二十四年《左傳》:「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王逸注《楚辭•怨世》:「讙譁為訟。」皮氏《考證》:「可乎二字,疑後人增入。《尚書》一書,無用乎字為句末助詞者。」


1.10 帝曰:「疇咨若予采?[1]」驩兜[2]曰:「都![3]共工[4]方鳩僝功[5]。」帝曰:「吁!靜言庸違[6],象恭滔天[7]。」

[1]此句意為堯問誰能如我職事的要求。疇咨,依段說當作「咨!疇」。若,舊釋順,當釋如。予,我的。采,馬融云:「官也。」(《釋文》引)
[2]驩兜,來自神話中的人物,此處已將神話資料淨化為歷史資料,作為堯的一個臣子的名字。
[3]偽孔云:「都,於。歎美之辭。」
[4]此處也作堯的臣名,同樣是從神話及遠古傳說中來的。他曾治水失敗,這可能與本篇下文鯀治水失敗為同一故事的分化。有說近世學者已論定共工即鯀,頡剛師:「共工二字是鯀字的緩聲,鯀字是共工二字的急音。」
[5]古注說的大意是:共工能廣聚眾力布備事功。《廣雅•釋詁》:「方,大也。」鳩,《史記》用其訓義「聚」。僝,備具之意。
[6]靜,意為巧善。庸,《說文》:「用也。」違,意為邪僻。靜言庸違,即善為巧言,而行為很邪避。
[7]象恭滔天,意為貌似恭敬,而惡行漫天。

1.11 帝曰:「咨![1]四岳。[2]湯湯洪水方割[3],蕩蕩懷山襄陵[4],浩浩滔天[5],下民其咨[6],有能俾乂[7]?」


[1]咨,嘆詞,憂水災。
[2]四岳,原是姜姓部族的宗祖神,《蔡傳》說是一人而總四方諸侯之事。太岳可能是原稱。
[3]蔡傳:「湯湯,水盛貌。」洪水,大水。旁的音義同溥,為普偏之意。割,同害。
[4]蕩蕩,形容水動蕩之狀。懷山,大水把山包圍。襄陵,《蔡傳》:「襄,駕出其上也。大阜曰陵」,即大水將高阜之地淹没了。
[5]《蔡傳》:「浩浩,大貌。滔,漫也。極言其大,勢若漫天也。」
[6]咨,《史記》作憂。
[7]《覈詁》:「有,誰也。」俾與比通,比又與庀通,《左傳》杜注:「庀,治也。」乂,意為治。謹按:俾乂二字同義平例,意為治理。

1.12 僉曰[1]:「於![2]鯀哉。[3]」帝曰:「吁!咈哉[4],方命圮族[5]。」岳曰[6]:「异哉![7]試可乃已。[8]」

[1]上面注文已知四岳是一人。僉曰,《蔡傳》:「四岳與諸侯同辭而對也。」
[2]於,《釋文》:「音烏。」嘆詞。
[3]鯀,原來也是神話人物。共工與鯀治水失敗是同一故事傳說的分化,故事相同點達十餘處。
[4]咈,乖戾之意。
[5]方命,《覈詁》:「放猶廢也。」圮族,《史記》譯作「毀族」。
[6]岳曰,《蔡傳》:「四岳之獨言也。」
[7]异,吳汝綸《尚書故》:「通已,嘆詞。」
[8]《群經平議》:「已,以通用。以,用也。試可乃已者,言試之而可,乃用之也。」

1.13 帝曰:「往,欽哉![1]」九載[2],績用弗成[3]。

[1]《爾雅•釋詁》:「欽,敬也。」
[2]《爾雅•釋天》:「載,歲也。」
[3]《爾雅•釋詁》:「績,功也。」

1.14 帝曰:「咨!四岳。朕[1]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2],巽朕位[3]?」岳曰:「否德[4],忝帝位[5]。」曰:「明明[6]揚側陋[7]。」

[1]朕,甲骨文用作「我的」,金文中也用作「我」。
[2]庸命,即用命,意為聽從命令。
[3]巽帝位,《史記作》作「踐帝位」,巽為踐的假借,踐就是履行。
[4]否,唐寫本《釋文》:「否,音鄙。」《文選•長笛賦》注:「鄙,陋也。」
[5]《爾雅•釋詁》:「忝,辱也。」
[6]前一明字為動詞,為尊顯、顯揚之意。後一明字為名詞,指有地位聲望,被稱為賢明的人。
[7]《廣雅•釋詁》:「揚,舉也。」揚側陋,就是舉用埋没在民間没有名氣的人才。

1.15 師錫帝曰[1]:「有鰥在下[2],曰虞舜[3]。」帝曰:「俞![4]予聞[5],如何[6]?」

[1]師錫帝曰,意為「大家對帝說」。《爾雅•釋詁》:「師,眾也。」錫為給予之意,古時上對下、下對上都可稱錫。
[2]《孟子•梁惠王上》:「老而無妻曰鰥。」
[3]《孔疏》:「舜居虞地,故稱虞舜。」虞,當是現今尚有遺稱的河南省東部虞城縣附近,其地鄰近山東。舜原是東夷殷商族的神話中宗祖神上帝夋(夒)的傳說分化而成。
[4]俞與然同,猶現代語中的「好吧」。
[5]予聞,《史記》譯作「朕聞之」,「予」當為「余」之同音假借。
[6]如何,是問舜的為人到底怎麼樣。

1.16 岳曰:「瞽子[1],父頑,母嚚[2],象傲[3];克諧以孝[4],烝烝乂[5],不格姦[6]。」帝曰:「我其試哉![7]」

[1]瞽子,瞎子的兒子,唐寫本《釋文》:「無目曰瞽。」
[2]僖公二十四年《左傳》云:「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3]象,當從《史記》作「弟」。《管子•宙合篇》注:「慢而不恭曰敖。」
[4]《爾雅•釋詁》:「諧,和也。」
[5]《詩•泮水》傳:「烝烝,厚也。」是為美厚、美好之意。乂,意為養,也有美好之義。
[6]格,《史記》譯作「至」。
[7]我其試哉,《論衡•正說篇》:「試之於職,觀試其才也。」


1.17 女于時[1],觀厥刑于二女[2]。釐降二女于媯汭[3],嬪于虞[4]。

[1]女,去聲,動詞,即以嫁給之意。于時,於是。《史記》譯作「於是堯妻之二女」。
[2]《史記》譯譯此句為觀其德於二女。其德,舜之德。最先在》中,舜的二妃只叫媓」娥」,到列女傳》才確稱娥皇女英
[3]釐降,王肅釋為下嫁。,河南東部虞城西南附近的一條水。媯汭,即媯水注入另一水之隈曲地帶。
[4]偽孔云嬪,婦也動詞,做媳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