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為何杜甫不叫杜普

  日前某高官稱杜甫為杜普(pou2),結果被萬千網民恥笑。因為大家都知道杜甫,讀同杜斧(fu2),而非杜普(pou2)。問題來了,為何一個「甫」字,竟然有兩個讀音呢?

一,甫音斧係本音

  杜甫,要讀成杜斧(fu2),要簡單回答亦可,因為「甫」字的讀音,本來就是斧(fu2)。查《廣韻》「甫」字,只有一個讀音,《廣韻》中的同音字有斧、符、府等常用字。可見杜甫之「甫」,讀成斧音(fu2)斷無疑問。或許有人用《廣韻》的反切證明甫讀同斧,不過這個推斷有問題,這要用到古無輕唇音的概念。



二,古無輕唇音

  古無輕唇音,為清代學者錢大昕所發現。重唇音,即雙唇音,用雙唇發音,例如/b/;輕唇音,即唇齒音,用上唇下齒發音,例如/f/。宋代成書的《韻圖有所謂三十六字母,字母即係聲母,三十六字母即係三十六個聲母。由於唐宋之時還沒有國際音標,只用一個代表字去代表一個聲母。三十六字母當中,四個字母屬重唇音,即「幫滂並明」四母;例如「幫」母,代表當時的/*p/聲母。;四個字母屬輕唇,即「非敷奉微」四母,例如「非」母,代表當時的/*f/音。不過三十六字母只代表宋朝的主流語音,由於《廣韻》反映隋唐古音,所以《廣韻》没有重唇輕唇之別。唐宋以前,輕唇重唇同一家,都讀成/p/類聲母。到了唐宋某些方言,才分裂成兩派,一類歸重唇(即「幫滂並明」四個中古聲母,/p/類聲母),另一類歸輕唇(即「非敷奉微」四個中古聲,/f/類聲母),然後為粵語所繼承。唐宋之前未有輕唇音,所以輕唇音(「非敷奉微」)要歸併至重唇音(「幫滂並明」),這才符合《廣韻》的系統古無輕唇音,就是說《廣韻》只有「幫滂並明」四母,沒有「非敷奉微」四個字母。

三,單按反切不能斷定甫讀音為重唇或輕唇

  《廣韻》「甫」字,方矩切。「方」用粵語讀不就是/f/聲母嗎?《廣韻》的反切不就能證明甫讀同斧嗎?不過這個方法有問題,因為古無輕唇音,而且《廣韻》多數沿用唐宋以前的切語,所以《廣韻》中沒有嚴格區分輕唇重唇,以致《廣韻》沒有重唇輕唇之別。因此反切中的切上字,現今讀輕唇音,被切字的粵音可以是輕唇音,亦可以是重唇音,視乎後世語音演變。

  以「甫」字為例,《廣韻》音「方矩切」。切上字係「方」,粵語讀/f/聲母,是否證明被切字「甫」於粵語一定讀/f/聲母呢?不一定,上文已經說了,讀/f/還是/p/,不能於《廣韻》中求,《廣韻》所反映的隋唐時期讀音一律是/p/類聲母。重唇音分裂出重唇音輕唇音(/p/類聲母分裂成/p/ /f/兩類聲母),是唐宋時期某些方言才開始有的語音特徵,而粵語繼承了重唇音輕唇音的分化。以切上字方字為例,同一個「方」字,被切字可以讀粵語的重唇音,如鄙字(鄙,方美切);被切字可以讀粵語的輕唇音,如如法字(法,方乏切)。所以「甫」字在粵語中讀重唇音還是輕唇音,跟《廣韻》無關,要視乎隋唐古音到粵語的音變。

  《廣韻》法字,方乏切,係輕唇(fat8);《廣韻》鄙字,方美切,係重唇(pei2)。既然同一個切上字,後世有讀重唇,亦有讀輕唇。所以單單因為「甫」字是方矩切,而且「方」係輕唇音,不足以證明「甫」字粵音係輕唇而非重唇音。查一查字典,「甫」於《廣韻》中屬幫母,因為《廣韻》只有重唇音。至於後世讀輕唇還是重唇,要看後世演變。為了避免循環論證,所以我才用《廣韻》中的同音字,證明「甫」在粵語輕唇音,而不是用音變規律解釋。

四,甫通父

  以上輕輕帶過甫字讀斧,解釋就係古書所載讀音如此,不過要追究下去,亦可以解釋杜甫為何叫杜甫,而且讀音一定要讀成斧。

  杜甫,字子美。古人取字,必然跟名有所關聯。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明都是明亮之意;韓愈,字退之,愈係進,名字一正一反。杜甫之「甫」,其實係男子之美稱。所以《說文解字》說:「甫,男子之美偁也。」甫係男子之美稱,所以杜甫取字子美,甫美意義相符。我們可以再追問,為何甫有男子美稱的意思呢?答案和古人取字有關。

  秦漢以來,取字的方法和春秋時代不同。春秋之時,男子取字必然由三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按排行取伯仲叔季中一字;第二個字,要和名有關;最後以父或甫字結尾。以孔子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之字全稱仲尼父;因為孔子係排行第二,取字之時,先取一仲字;因為孔子母親於尼丘禱告而生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其字為仲尼;最後再加一父字。所以孔子之字,全稱為仲尼父。而結尾的「父」字,可以寫成「甫」,例如仲山甫(《詩經》);可以寫成父,如伯陽父(《國語》)。可見「甫」是「父」的假借。

  字係成年男子的稱呼,古代男子行冠禮後,就取字,之後朋友就以字稱呼,不再稱名,以示尊重。所以《禮記》說:「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就是說男子出世三月便取名,行冠禮時取字。《疏》補充說「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孩童能夠養育成人是美事,正如粵語講「大個仔了」,是件好事。成人男子才能取字,字的第三部分是個「甫」字,「甫」字正有成年男子的意思,所以「甫」字才成為男子的美稱。

  而表字的「父」字,粵音係fu2,而非fu6。前文提到《廣韻》中,斧、符、府等字和甫字同音,其實查查《廣韻》,「甫」的同音字還有一個「父」字。其實「父」字有兩個讀音;父親的「父」,《廣韻》係並母麌韻,對應粵音fu6;仲尼父的「父」,仲山甫的「甫」,杜甫的「甫」,以及斧、符、府等字,在《廣韻》中都係同音字,對應粵音fu2。由此可以確證,杜甫的「甫」,只可以讀斧(fu2),絕不能讀普(pou2)。至於為何甫為何有普一讀,這又是另一個問題,有時間再撰文討論。

5 意見:

  1. 趁白雲城主對杜甫之甫音未回覆前,不才想問:

    一)粵方言之音(避免用「廣府話」或「香港音」稱謂)是否止可據《廣韻》?如是,那麼新婦(抱)、浮頭浮水(浮音蒲)等今粵人口語仍用之重唇音(p),當作何解釋?

    二)唐宋之前、不跟《廣韻》的音,今粵人可否用、應否用?

    三)貴文用「甫通父」來解釋杜甫的甫音一定要讀成斧,不是又墜入貴文提及的「廣韻沒有重唇輕唇之別。因此反切中的切上字,現今讀輕唇音,被切字可以是輕唇音,亦可以是重唇音,視乎後世語音演變」這循環論證之謬誤嗎?


    貴文尚有多處,頗值得商榷:

    第一標題:甫音斧係本音,內:

    [因為甫字的讀音,本來就是斧(fu2)。]
    在未證實杜甫的甫字於唐代屬輕唇音或重唇音之前,這「本來」兩字不宜用。

    [宋代成書的韻圖]
    初讀「韻圖,誤以為韻圖為書名。


    第二標題:古無輕唇音,內:

    [到了唐宋某些方言,才分裂成兩派,一類歸重唇...另一類歸輕唇]
    說「分裂」成兩「派」,緊接著又稱一「類」,似不妥。重唇輕唇彼此非互相矛盾排斥的。


    第三標題:單按反切不能斷定甫讀音為重唇或輕唇,內:

    [輕唇重唇的分別於廣韻中沒有嚴格區分]
    「嚴格」兩字,用了可能出現歧義。

    [因此反切中的切上字,現今讀輕唇音,被切字可以是輕唇音]
    初理解「被切字」意思,不才誤以為是切下字。建議改稱「切出之音」或「切音」。

    [以甫字為例.....切上字係方.....於廣韻中,你一律當它讀/p/亦可。]
    「你一律當它讀/p/亦可。」這句謬誤,否則貴文的甫音斧難以立論。

    回覆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之前跟博主有討論,載於"粵語正音考(一)"一文內,今將其討論內容移至此處,以便繼續。



    Philip Wong2015年4月22日 上午11:43

    一,廣韻既輕重唇音係同一音位。無論後世讀重唇或輕唇,廣韻反切都唔係證據。所以你列入第一條證據唔啱。

    二,唉。甫字就係父字,如果甫字保留古音,咁仲尼父係唔係要讀仲尼普?甫同父明明係同一個字既唔同寫法。



    KM Chung2015年4月22日 下午11:48

    貴文已指出「唐宋以前,輕唇重唇同一家,都讀成/p/類聲母。」仲尼父古音應為仲尼普,至於沿用與否,可受書本、近人、今人之用法所影響。同理,杜甫讀成杜普或杜苦,亦然。

    粵方言之音(避免用「廣府話」或「香港音」稱謂)是否止可據?如是,那麼新婦(抱)、浮頭浮水(浮音蒲)今粵人口語仍用重唇音(p),當作何解釋?

    唐宋之前、不跟《廣韻》的音,今粵人可否用、應否用?

    很可能在過去,粵人讀杜普較為普遍,而今人(不察)跟了《廣韻》讀成杜苦較多,那可斷然否定其一嗎?

    另外,閣下撰文以維護語言文化為己任,卻用上「既」字(廣韻「既」輕重唇音係同一音位。),是香港話特色乎?

    回覆刪除
  4. 本人路過此地,有一點唔係太明,還望博主解答。

    如文所述,古時無輕唇音,咁「父」一字應該唔係讀(fu6)呢個現有粵音,同樣,「甫」亦唔係讀(fu2)音,咁講岩唔岩?

    回覆刪除
    回覆
    1. 按唐宋古音,甫父二字擬音係pɨo上聲。(鄭張尚芳擬音,幫母麌韻三等合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