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從《中庸》「壹戎衣」到詩經「壹發五豝」—淺述「壹」字詞義引伸

一,《中庸》「壹戎衣」新解

  《中庸》「壹戎衣」舊解以鄭玄為代表。鄭玄注:「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誤也, 齊言殷聲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不過鄭玄的注解只對了一半。解依作殷,正確,壹戎解作壹用兵刖不確。有學者歸納了此句的三種解釋,第三解最符合文意。「壹戎衣按「殪戎殷」解,譯為「滅亡大商」。如清毛奇齡《四書賸言》云:「《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此壹字是殪字,《尚書.康誥》曰:殪戎殷;言滅大殷也。」[注一]

二,壹有滅義

  《中庸》「壹戎衣」源自《尚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殪有滅義。《尚書句解》:「天乃大命文王殪滅戎殷。殪,翳。」以殪滅解殪,可證殪有滅義。《小雅.吉日》:「發彼小豝,殪此大兕。」殪訓死,見《爾雅.釋詁》及疏。壹殪只不過是同一個詞語的不同寫法。

(《爾雅注疏》頁六十二,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盡咸壹三字有滅義及其來源

  《左傳.閔公二年》:「盡敵而反,敵可盡乎,雖盡敵,猶有內讒,不如違之。」盡明顯解作動詞,解作滅,而非解作全部。為何盡有滅義呢?我懷疑殲滅一義由全部之義引伸。不妨試用語素來分析。

  《僖公二十八年》:「民之情偽,盡知之矣。」
  字義:全部。
  義素:全部。

  《閔公二年》:「盡敵而反。」
  字義:殲滅。
  義素:全部+消滅。

  盡,皆也,本身解作全部。於全部之義之上,再加上消滅的義素,就變成殲滅的意思。咸壹二字情況也相似。

  《書.堯典》庶績咸熙。《說文》皆也。
  《書.君奭》:「咸劉厥敵。」王引之《經義述聞》:「咸者,滅絶之名。咸劉皆滅也。」
  《逸周書.世俘》:「咸劉商王紂。」朱右曾校釋:「咸劉,絶也。」

  《禮記.中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朱注:「壹是,一切也。」
  《禮記.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清毛奇齡《四書賸言》云:「《尚書·康誥》曰:殪戎殷;言滅大殷也。」

  盡,皆也;引伸出殲滅之意。咸,皆也;再引伸出滅絕之意。壹是,一切也;壹又為滅。可見有皆之意的字,都可以引伸出滅意。

四,詩經「壹發五豝」新解

  《詩經.騶虞》:「壹發五豝。」
  《詩經.吉日》:「發彼小豝、殪此大兕。」

  「壹發」如果按字面解,就是一發箭就射倒五隻小豬,由於不近情理,所以必然要曲為之解。例如毛傳:「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發。」鄭玄和之,曰:「君射一發而翼五豝。」說成「虞人」自己不射,反而作公之輔翼,等待主公去射。除了詩句上看不出「虞人翼五豝」之外,這個解釋也置「壹」於不顧,「壹」變成無字義無作用的虛詞了。如果結合以上所解,「壹」解殲滅,就文通義順。而且《詩經.吉日》的「發彼小豝、殪此大兕」,也給我們提示,發和殪都是動詞,而且意思相近。所以,「壹發五豝」的「壹」只能解射,或者滅。兩者二本相成,打獵時,射箭出去,就能射倒野獸。綜合以上推論,「壹發五豝」就是射倒五隻小豬,「發彼小豝、殪此大兕」,就是射倒小豬和大兕(像犀牛的野獸)。

[注一]見探求《中庸》「壹戎衣」之正解

Related Posts:

  • 詩經筆記(一)一,「永」字字組本義為「長也」 《毛詩.漢廣》:「江之永矣。」《毛傳》:「永,長也。」 《文選.登樓賦.注》引《韓詩》作「漾」。《薛君章句》:「漾,長也。」 《說文》:「水長也。」引《詩》作「羕」。 《爾雅.釋詁》:「永、羕,長也。」 《毛詩傳箋通釋》:「羕又通作養,《夏小正》『時有養日』、『時有養夜』,養亦羕也。」 《淮南子.墬形.注》:「洋,或作養。」《尚書古文撰異》:「是則壁中故書作瀁,孔安國以今文讀之,易為漾也。」又曰:「養古音同洋。」… Read More
  • 「詩六義」晚出說證一,朱熹《詩》說   後人言《詩》,喜用「賦、比、興」解說。「賦、比、興」的來歷是甚麼呢?本義是甚麼呢?後人的解讀又是否符合本義?先以朱熹《詩集傳》為例,試看朱熹的用法,這是最傳統的解法。   《葛覃》:「害浣害否。歸寧父母。」下注「賦也」。   《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下注「比也」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注「興也」。   何謂「賦、比、興」?朱熹自有定義。   《葛覃》注:「… Read More
  • 《詩經.關雎》筆記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關關]《毛傳》:「關關,和聲也。」 [雎鳩]邵晉涵《爾雅正義》:「雎鳩即今魚鷹,以目驗之,其色蒼黑。」學名為Pandion haliaetus。姚際恆《詩經通論》:「雎鳩,雌雄和鳴,有夫婦之象,故托以起興。」 [洲]《毛傳》:「水中可居者曰洲。」《說文》引《詩作「在河之州」。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今《毛詩》《爾雅》作洲,俗字也。」 [窈窕]《楚辭》王逸《注》:「窈窕,好貌。」《廣釋.釋詁》:… Read More
  • 萬惡的殘體字(一):說「干」  殘體之所以殘,不但在於無理削改正體字,還將幾個正體字合併成一個殘體字。且以「干」字為例,看看殘體如何殘。殘體一個「干」字,對應「干」、「乾」、「幹」三個字。   「干」,對應正體「干」,粵音kon1。「干」,本義是盾,所以有詩句曰「幾曾識干戈」,就是這個干字。揚雄《方言》:「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瞂,或謂之干,關西謂之盾。」可見「干」的本義是盾,例如《詩·大雅》:「干戈戚揚。」後來由盾引伸出干犯的意思,例如《韓詩外傳》「居下而好干上」,… Read More
  • 《小爾雅集釋》箋記(不定期更新) 《小爾雅集釋》箋記 封,大也。 封何以有大訓?諸家認為封為豐之假借。胡承珙:「封與豐通。《邶.谷風》:『采葑采菲。』《釋文》云:『葑亦作蘴。』豐有大訓,故封亦為大矣。」胡世琦:「《方言》、《廣雅》葑皆作蘴。《方言》:『凡物之大貌曰豐。』亦通作寷。《說文》:『寷,大屋也。』《廣雅》:『寷,大也。』」封古音在東部,豐古音在冬部,聲近義通,於古概為同族詞。言封豐互通,可也;以豐說封有大義,則不可。封本義為邊界,《小爾雅.廣詁》:「封,界也。」引… Read Mo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