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從《中庸》「壹戎衣」到詩經「壹發五豝」—淺述「壹」字詞義引伸

一,《中庸》「壹戎衣」新解   《中庸》「壹戎衣」舊解以鄭玄為代表。鄭玄注:「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誤也, 齊言殷聲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不過鄭玄的注解只對了一半。解依作殷,正確,壹戎解作壹用兵刖不確。有學者歸納了此句的三種解釋,第三解最符合文意。「壹戎衣按「殪戎殷」解,譯為「滅亡大商」。如清毛奇齡《四書賸言》云:「《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此壹字是殪字,《尚書.康誥》曰:殪戎殷;言滅大殷也。」[注一] 二,壹有滅義   《中庸》「壹戎衣」源自《尚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殪有滅義。《尚書句解》:「天乃大命文王殪滅戎殷。殪,翳。」以殪滅解殪,可證殪有滅義。《小雅.吉日》:「發彼小豝,殪此大兕。」殪訓死,見《爾雅.釋詁》及疏。壹殪只不過是同一個詞語的不同寫法。 (《爾雅注疏》頁六十二,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盡咸壹三字有滅義及其來源   《左傳.閔公二年...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雷神和星期四的由來

  英語星期四是Thursday,對應古英語þurresdæg,þurresdæg又來自þunresdæg。照字面解,þunresdæg即thunder's day,thunder(Þunor)在古英語中,除了解作雷電外,亦解作雷神。þunres是Þunor的屬格,Þunor加上屬格詞尾es,中間的o再縮短而消失,就變成þunres,成為þunresdæg;中間的n受後面的r影響而同化,就變成þurres,成為þurresdæg。   為何星期四是雷神之日呢?因為這是古希臘羅馬的傳統。古英文的「雷神之日」(þunresdæg),對應拉丁文「朱庇特之日」(Jovis dies),又對應古希臘文「宙斯之日」(ἡμέρα Διός)。從中得知盎格魯撒克遜的雷神,對應羅馬的朱庇特,又對應古希臘的宙斯。為何這三個神互相對應呢?主要原因,我猜是三位都貴為眾神之神,乃眾神中最尊貴者。   另外一個共通點,就是三位神都有使用雷的能力。有研究指出,希伯來民族的一神崇拜來自更古老的多神崇拜,恰巧耶和華也是經常用雷的神。試看以下聖經和合本的引文。   出9:23...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北京語如何受蒙古語影響

  蒙古鐵騎橫掃六合,終於建立橫誇歐亞的大帝國,後來有黃禍之稱。當時的宋朝也不能倖免,文天祥殉國後,宋朝版圖盡歸元朝,定都大都,即今日的北京。由於北京是元朝的首都,是政治中心,結果北京成為蒙漢雜居的地方。元朝政府制訂蒙古文字,「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為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注一]可見元朝的詔書需以蒙古語書寫,而且漢人通曉蒙古語的大有人在。史書上記載:「王壽,字仁卿,涿郡新城人。幼穎敏嗜學,長以通國字,為中書掾。」[注二]既然長期處於雙語環境,北京話必然受蒙古語影響,蒙古語的特徵,便滲入北京話。我們說北京音韻貧乏,基本上在元朝已經定形,以致萬劫不復。   先回顧一下元朝北京話的音韻系統,再和當時蒙古語比較,就知道北京話被蒙古語影響有多嚴重。[注三]第一,先說入聲,北京話已經失去三個入聲尾,所以入聲字「達」,和「馬」、「把」、「茶」等字押韻。   二,輔音。中古漢語的塞音有三組,分別為全清、次清、全濁,北京話經歷全濁清化,失去清濁對立,所以只餘下全清、次清兩組輔音。所以全濁的「附」字,和全清的「付」同音。   三,聲調。中古漢語的四聲八調[注四],因為没有去聲,所以變成三聲六調。上聲去聲失去清濁對立(即以上第二條),所以只得三聲四調。   以上總結三條元朝北京話的語音系統,跟中古漢語有何不同,以下再用中古蒙古語比對,就知道為何北京話的音韻如此貧乏,亦可窺見當時蒙古語對北京話的影響。 一,入聲消失...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尚書顧劉氏義《堯典》篇上

1.1 曰若[1]稽古[2]帝堯[3],曰放勳[4],欽、明、文、思[5]、安安[6],允恭克讓[7],光被四表[8],格于上下[9]。 [1]曰若,為無義的語首助詞。 [2]稽是查考之義。曰若稽古,是史官追述古事的開頭用語,為下面的帝堯二字連讀。 [3]其實古代帝字指上帝,帝某總是指某一天神。 [4]放勳,相傳為堯名。 [5]馬融注:「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天緯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 [6]今文作晏晏。鄭玄注:「寬容覆載謂之晏。」《爾雅》:「晏晏、溫溫,柔也。」 [7]允恭,確實恭勤。鄭注:「不懈於位曰恭。」克讓,是善能推讓之意。 [8]光,是充滿之意。《詩•敬之•毛傳》:「光,廣也。」被,讀曰披(《漢書•揚雄傳》注)。四表為四方之外極遠之地。 [9]格於上下,稱頌堯之德充溢至於天地上下。《方言》:「假,至也。」 1.2 克明俊德[1],以親九族[2]。九族既睦[3],平章百姓[4]。百姓昭明[5],協和萬邦[6]。黎民[7]於變時雍[8]。 [1]俊德,大德。克明俊德,是說堯能昭明發揚他的大德。 [2]九族,九族是泛指各氏族,不應拘埿在九字的字面上糾纏不清。而族字也不要認為是家族。 [3]九族既睦,各氏族都已親睦團結好。 [4]平,今文作辨。平章是辨別彰明之意。 [5]百姓,即百官。依金文當作百生。昭明,明上加明,很清明之意。 [6]協,和合之意。江聲《音疏》:「萬國言其多,不必備一萬國。」 [7]黎民。《蔡傳》:「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日黎民。」朱熹《注》云:「黎,黑也。猶秦言黔首也。」 [8]於,無義語助詞。變,或假借為弁,卞、喜樂之意。吳闓生《尚書大義》:「於弁,於樂也。」是雍,是以風俗大和。《蔡傳》:「時,是也。雍,和也。」 1.3...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萬惡的簡體字(二):說「复」

  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愛追求女子是天經地義之事,不過如果因為寫殘體,令到手的鴨子飛走了,未免太不值了。事緣如下:有一名男子追求一名女子,男子問女仔想出街看戲否?女子說:我臥病在床,過幾天才好,你等我回复吧。男子心想:原來她抱恙,我等你回覆吧。豈料女子說的是等她回復健康,就一齊看戲。結果男子一直乾等,等到她名花有主還在等,其實女子一開始對他有好感。就是因為殘體,結果一段大好姻緣沒了,這多不值呀!為了自身的幸福,大家一定要學好正體字呀,否則身邊的妹子走了就後悔莫及。 (圖片來源:【繁體之美】歷史學者:簡體字令人退步)   今回到「复」字,簡體「复」字,對應三個正體字,真是亂得很。殘體「复」,對應正體「覆」,粵音fuk7。覆,意思是覆蓋。兩漢時喜用「天覆地載」一語,意思是恩德如上天覆蓋,如土地盛載,用來形容恩澤之厚。例如《說苑》:「天覆地載,謂之天子。」有天地的恩德,才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