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代人多數不讀古書,古書如同天書一樣,《論語》《孟子》能通其大意已經不錯,《論語》《孟子》在孔子身後成書,以齊魯方言寫成,較為易讀。若然《詩經》《尚書》,連孔子也視之為古籍,現代人恐怕連大意也不能懂,如果要從先秦典籍找出粵語詞的源頭,《五經》是重要的參考書,但如果不能讀通古文,甚麼「找本字」只是癡人說夢。除了要理解古書,更要通音韻。為何要通音韻?因為很多粵語的口語詞都找不到對應的漢字。要證明某個粵語口語詞能夠追溯自某個古代漢字,必需證明這個漢字的古音能夠演變成這個粵語口語詞的讀音。不證明古今音變,就不能證明「本字」。要證明「本字」,首先要通古音。然而,今人多不能理解音變原則,更少翻閱《廣韻》等韻書。而何文滙「正音」又矯枉過正,又拘泥《廣韻》反切以就今音,所以今人更視《廣韻》為洪水猛獸,稍引古代韻書則譏之曰「泥古」,是以吾等更不敢研讀古代韻書。不通古義,又不通古音,又何以考察「本字」?
一,廣東話資料館「正字」勘誤
此文之所以作,亦是看到廣東話資料館FACEBOOK上一則帖子,引用了古代文獻去證明粵語的「正字」,可惜這些正字有幾個都是錯的。廣東話資料館這則帖子,除了附圖,更有內文說明。以下連帶圖片內文一併說明。
(圖及以下內文見廣東話資料館FACEBOOK,注一)
內文一:「嘅」係的嘅意思,古正字係「忌」,同音,《詩經.鄭風》就有提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舉正一:「嘅」的本字不是「忌」,而且舉例有誤。先談讀音,「嘅」讀音為ke3,「忌」讀音為kei6,讀音明顯不同。再談語義,說文:「忌:憎惡也。」「忌」的本義是憎恨厭惡之義,為何成了「嘅」的本字?再談語例。《詩經.鄭風》:「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從句法可知「忌」字不過是句末的虛詞,無義,相當於「矣」「也」之類。《毛傳》:「忌,辭也。」《毛傳》正是解「忌」為虛詞。所以「嘅」的本字不是「忌」。至於「嘅」的本字為何字,有人認為是客家話「个」字的借字。「个」字大陸客家話的讀音大體是kɛ,以及kɛ的變體[注二],而且粵語客家話的用法也相近。所以,客家話「个」字經粵語借用,成為「嘅」字,大體可信。
內文二:「過嚟」嘅「嚟」字,其實就係嚟自「蒞臨」個「蒞」,同樣係來嘅意思,「蒞」係古正字。北宋王禹偁《揚州寒食》就話「今年蒞淮海,時節又清明」。
舉正二:清代粵語韻書《分韻撮要》記錄「蒞」字為陽去聲,「利」小韻。「蒞」字是陽去聲,和「利」字同音,而「嚟」字讀陽平聲,讀音不同,所以「嚟」的本字不是「蒞」。「嚟」的本字很簡單,不過是「來」的白讀。「來」的文讀是loi4,白讀lei4。[注三]「來」多數表逹文讀音loi4,為免誤會所以另做新字「嚟」來表白讀音lei4。「嚟」字通行後,大家反而不知道「來」有白讀音lei4。王禹偁《揚州寒食》:「今年蒞淮海,時節又清明。」「蒞」應解作面臨之義,而非解作來到。《康熙字典》引《韻會》:「莅,臨也。」是其義。
二,結語
廣東話資料館凡列粵語「正字」八組,已有兩組錯誤,即是四分之一。我認同考據粵語本字,考據本字即是找出語源,世界上任何通行的語言都有語源字典,英語德語的語源字典都能在網上檢索,極之方便。所以粵語也不應例外,既然要證明粵語比普通話更典雅,考據粵語本字更是必需。不過請思考一下,所謂典雅,是指用正確的正字,還是錯誤的「正字」?用了錯誤的「正字」,還是典雅嗎?錯誤的「正字」通行後,正確的正字怎辦?之前有人「考據」出「啲」的「正字」是「尐」,其實稍知音韻都知道「啲」的正字絕非「尐」字。只不過因為是由「專家」「考證」,「尐」字就開始風行,要改亦無從可改。「尐」字落在行家眼中,不過落得貽笑大方的下場。「尐」字應該是借自客家話「滴」字,請問「尐」字通行後,又何從更正?[注四]用不正確的方法「考據」「正字」,就像吸毒一樣,一開始好興奮,但最終則反害己身。
(尐的中古聲母是精母,對應粵語的/ts/,絕不可能變成/t/)
或許有人認為我吹毛求疪。然而,考據本字就像上法庭,疑犯要沒有合理懷疑才能定罪,正字也要沒有合理懷疑才能採用,沒有百分百把握,也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例子不是不夠把握,而是根本錯得離譜,稍有訓詁或音韻知識絕不會犯此等錯誤,也不可能放入帖文公諸於世。對於真正用訓詁音韻來研究粵語本字的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一般人不能夠明白,這些錯誤的「正字」對他們來講是百分百的阻礙,於推行粵語正字法根本有害無益。
注釋
[注一]見廣東話資料館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405200279490190/photos/a.405413536135531.102000.405200279490190/1060445400632338/?type=1
[注二]見薪典。
http://www.syndict.com/hakka/c2p/archive/E4B8AA.htm
[注三]白讀指語言本有的讀音,文讀指從主流方言借入的讀音。
[注四]「啲」字應該是借自客家話「滴」字,客家話大致讀/tit/,粵語有入聲非入聲兩讀,可讀為tit1或ti1。既然「啲」字是外來詞,應依俗寫作「啲」,而非「滴」,更不是「尐」。
https://www.facebook.com/405200279490190/photos/a.405413536135531.102000.405200279490190/1060445400632338/?type=1
[注二]見薪典。
http://www.syndict.com/hakka/c2p/archive/E4B8AA.htm
[注三]白讀指語言本有的讀音,文讀指從主流方言借入的讀音。
[注四]「啲」字應該是借自客家話「滴」字,客家話大致讀/tit/,粵語有入聲非入聲兩讀,可讀為tit1或ti1。既然「啲」字是外來詞,應依俗寫作「啲」,而非「滴」,更不是「尐」。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咩話?」「廣東話呀!」〔轉載文章〕
回覆刪除https://www.facebook.com/405200279490190/photos/a.405413536135531.102000.405200279490190/1060445400632338/?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