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談「北冥有魚」

  《莊子》是道家經典,歷來備受士人重視,注釋不下數十家。然而有少數字詞未有定解,例如《莊子》開篇首句:北冥有魚。冥字何解?歷來有兩種意見。一訓冥為海,一訓冥為幽冥之地。

  訓冥為海,如《莊子釋文》:「北冥,本一作溟,覓經反,北海也。」
  訓冥為幽冥之地,如劉武《莊子內篇補正》:「今就北冥二字言,北表方,冥表色,即北方幽黑。」

  訓冥為海自然有其根據。一,《莊子釋文》引一本作溟,說明後世抄寫《莊子》的人,有認為冥解作海的,所以加水字邊於冥字。二,冥海二字連用,說明冥海二字同義,如成玄英《疏》引東方朔《十州記》:「溟海無風,而洪波百丈。」溟海之溟有水字邊,說明十州記作者或後世抄寫的人都認為溟海之溟解作海。

(冥的篆文,見漢典引說文解字

  訓冥為幽冥之地也有根據。朱桂曜認為冥解作海,《補正》反駁之:『然朱氏謂冥即海,亦大非。下文「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如朱氏說,是冥海為海海矣。考說文:「冥,幽也。從日、六,冖聲。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冖亦夜也。簡文窅冥之訓得之。十洲記云:「水黑色,謂之冥海。」以水言海,以黑言冥,非謂冥即海也,冥僅表色而已。今就「北冥」二字言,北表方,冥表色,即北方幽黑。其義止此。』

  兩個字義都有道理,其實冥訓海是絕對可以的,正如海之所以有海水的意思,就是因為海是灰冥無邊,這和冥訓幽冥,又引伸出海水的道理一樣。海之所以有海水的意思,和晦字有關。《說文》:「晦,月盡也。」晦是一月最後一日。這時月亮灰暗無光,所以晦又有灰暗的意思。《詩‐陳風》風雨如晦。《毛傳》:「晦,昏也。」究竟是盡頭引伸出灰暗之義,還是灰暗引伸出盡頭之意,這且先不管,知道晦有昏暗和盡頭雙重意思便可。[注一]

  所以海的本義是灰暗無邊的土地盡頭,而土地盡頭不一定是海水。大家都聽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成語;第一,中國所處之地,只有東面和南面是海;第二,《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夷狄戎蠻都是中原外少數民族的名稱,可見四海是人住的地方,所以本義不是海水。所以司馬牛向子夏抱怨自己沒有兄弟,子夏回答他道:「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宋朝刑昺所寫的《疏》說:「能此疏惡而友賢,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海之內,九州之人,皆可以禮親之為兄弟也。」《刑疏》採用了,《爾雅》的說法解四海,可見海字本義不是海水,而是有世界灰暗盡頭的意思,後來才引伸出海水之義。而《莊子》下文說「南冥者,天池也。」似乎冥池二字只是互文,字義相同。

  所以冥本義是幽冥,再引伸出海水的意思,這是合理的。劉氏《補正》說明冥字有幽冥的意思,這不能否定引伸義。劉氏又引《莊子》下文冥海一詞,說明冥不可訓海,否則冥海就成海海,同樣這也不必然,需知古人著書也有用平列詞語。就是《莊子‐逍遙遊》本篇也多不勝數,例如:「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擁腫、繩墨、卷曲、規矩,這四組詞語都是平列,首字次字意思相同相近。《補正》又引《十州記》「水黑色,謂之冥海。」這只不過說明《十州記》中的冥海是解黑海,不能否定莊子中北冥、南冥、冥海,冥能訓海。

  從詞義引伸說明冥字可以引伸出海水之義,《補正》的反駁不是完全正確,但《補正》用本義解釋,也確有根據。兩邊似乎都合理,但我認為冥訓海更為合理。一,這符合古代注疏家的意見;第二,按海本為晦暗引伸至海水,幽冥之冥引伸至海水之義符合古人思維;第三,《莊子》下文說「南冥者,天池也」,冥池二字似是對換一下,旨在豐富文辭而耳,而不是字義不同;第四,《補正》的反駁不能百份百否定冥訓海。只不過暫時還未發現他處冥有海水的意思,所以還有待更多的佐證。

  [注一]:從未聲和從母聲的字有時相通,例如武王和紂王大戰之處,通稱牧野,《說文》作坶野,「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書》:『 武王與紂戰于坶野。』」又寫作妹或沬,《尚書‐酒誥》:「明大命於妹邦。」鄭玄注:「妹邦,紂之都所處也,於《詩》國屬鄘,故其《風》有沬之鄉。」可見從未從母可互通。從母聲又有灰暗義的字暫時只有晦一字。說文:「眛,目不明也。」「寐,臥也。」這兩個字都有灰暗的意思,例如眛是視覺灰暗,寐是睡覺,是晚上才做的事。以上說明從未聲的字多有灰暗之義,有盡頭之義的只有妹一詞,妹是姐妹之妹,次序中敬陪末座,所以妹從未聲。灰暗盡頭二義孰先,暫且存疑。

Related Posts:

  • 《論語》「九合諸侯」新解一,論語「九合諸侯」舊解   「九合諸侯」典出《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舊解一般認為九合是指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所以《論語義疏》引《史記》為解,全文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兵車之會三」加上「乘車之會六」,齊桓公會合諸侯就剛好是九次。不過也有以九為虛數的,九是陽數之盡,九次是言其次數之多,不是剛好九次。《穀梁傳》云:「衣裳之會十有一。」范寧的注釋注出是那十一次諸侯盟會。… Read More
  • 丼(tum2)垃圾的丼字正確嗎?兼談丼字的音義  今日又看見談論粵語正字的文章,當中提及tum2垃圾的tum2應該寫作丼。我直覺我告訴這個寫法大有問題,而且印象中丼好像是和制漢字(其實中國古代已有),和tum2垃圾的tum2好似無關。不過當我搜集了資料後,發覺tum2寫作丼也有其道理。不過丼字讀音和字義都有點複雜,我列出丼字的三個語源,為何tum2可寫作丼就呼之欲出。 語源一   讀音:子郢切,粵音tseng2   釋義:井田,水井。   說文解字只收丼字,不收井字,釋義是「八家爲一丼… Read More
  • 從《中庸》「壹戎衣」到詩經「壹發五豝」—淺述「壹」字詞義引伸一,《中庸》「壹戎衣」新解   《中庸》「壹戎衣」舊解以鄭玄為代表。鄭玄注:「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誤也, 齊言殷聲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不過鄭玄的注解只對了一半。解依作殷,正確,壹戎解作壹用兵刖不確。有學者歸納了此句的三種解釋,第三解最符合文意。「壹戎衣按「殪戎殷」解,譯為「滅亡大商」。如清毛奇齡《四書賸言》云:「《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此壹字是殪字,《尚書.康誥》曰:殪戎殷;言滅大殷也。」[注一] 二,壹有滅義   《中庸… Read More
  • 論「二十八宿」之「宿」應讀「秀」  到底「二十八宿」的「宿」,應該讀入聲的「縮」,還是讀去聲的「秀」呢?爭論「宿」字的讀音不自今日始,古人已經有這個論辯。趙翼認為「宿」字應該只有入聲一讀,又舉白居易的詩為證,來證明唐朝「宿」字應該只有入聲一讀。[注一]他們論證的方法是否合理呢?我看未必。最主要的問題出在漢字身上,當今的漢字大多數為一字一音,所以有些清代學者就從字面觀察,認為古時的漢字也是一字一音,這個推斷當然是錯的。只因為用同一個漢字表達兩個字義,不能證明這個漢字只有一個讀音,… Read More
  • 《詩經.關雎》筆記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關關]《毛傳》:「關關,和聲也。」 [雎鳩]邵晉涵《爾雅正義》:「雎鳩即今魚鷹,以目驗之,其色蒼黑。」學名為Pandion haliaetus。姚際恆《詩經通論》:「雎鳩,雌雄和鳴,有夫婦之象,故托以起興。」 [洲]《毛傳》:「水中可居者曰洲。」《說文》引《詩作「在河之州」。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今《毛詩》《爾雅》作洲,俗字也。」 [窈窕]《楚辭》王逸《注》:「窈窕,好貌。」《廣釋.釋詁》:… Read Mo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