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通行粵語拼音問題

  這個題目我想談很久了,就是現在的拼音有點問題,很多時不清楚這些拼音表達甚麼語音。那我談的是哪一套拼音?先談粵語,現時通行的拼音方案違反音理。   先談談國際音標,百多年前一批語言學家,根據拉丁文,再參以希臘文,以及其他文字,再逐年修訂,務求這套音標能夠精確表達任何語言。各位看官或許疑惑,我是否批評各個方言的拼音不符合國際音標呢?中國方言是中國方言,拼音為何必然符合國際音標呢?請勿著急,不符合國際音標乃是必然的,這只是表面現象,我要批評的是這些音標不符合音理,還有其他原因。   先看看國際音標如何標不同的塞音。所有語言都有塞音,大部分語言的塞音都有這兩個維度,就是送氣還是不送氣,帶音還是不帶音。二二得四,這樣的話,一個語言最多有四種塞音,一是送氣且帶音,二是送氣不帶音,三是不送氣及帶音,四是不送氣不帶音。送氣不送氣是指送氣強弱,送氣強的稱之為送氣,送氣弱的稱之為不送氣,例如粵語巴扒...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談「北冥有魚」

  《莊子》是道家經典,歷來備受士人重視,注釋不下數十家。然而有少數字詞未有定解,例如《莊子》開篇首句:北冥有魚。冥字何解?歷來有兩種意見。一訓冥為海,一訓冥為幽冥之地。   訓冥為海,如《莊子釋文》:「北冥,本一作溟,覓經反,北海也。」   訓冥為幽冥之地,如劉武《莊子內篇補正》:「今就北冥二字言,北表方,冥表色,即北方幽黑。」   訓冥為海自然有其根據。一,《莊子釋文》引一本作溟,說明後世抄寫《莊子》的人,有認為冥解作海的,所以加水字邊於冥字。二,冥海二字連用,說明冥海二字同義,如成玄英《疏》引東方朔《十州記》:「溟海無風,而洪波百丈。」溟海之溟有水字邊,說明十州記作者或後世抄寫的人都認為溟海之溟解作海。 (冥的篆文,見漢典引說文解字)   訓冥為幽冥之地也有根據。朱桂曜認為冥解作海,《補正》反駁之:『然朱氏謂冥即海,亦大非。下文「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如朱氏說,是冥海為海海矣。考說文:「冥,幽也。從日、六,冖聲。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冖亦夜也。簡文窅冥之訓得之。十洲記云:「水黑色,謂之冥海。」以水言海,以黑言冥,非謂冥即海也,冥僅表色而已。今就「北冥」二字言,北表方,冥表色,即北方幽黑。其義止此。』   兩個字義都有道理,其實冥訓海是絕對可以的,正如海之所以有海水的意思,就是因為海是灰冥無邊,這和冥訓幽冥,又引伸出海水的道理一樣。海之所以有海水的意思,和晦字有關。《說文》:「晦,月盡也。」晦是一月最後一日。這時月亮灰暗無光,所以晦又有灰暗的意思。《詩‐陳風》風雨如晦。《毛傳》:「晦,昏也。」究竟是盡頭引伸出灰暗之義,還是灰暗引伸出盡頭之意,這且先不管,知道晦有昏暗和盡頭雙重意思便可。[注一]   所以海的本義是灰暗無邊的土地盡頭,而土地盡頭不一定是海水。大家都聽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成語;第一,中國所處之地,只有東面和南面是海;第二,《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夷狄戎蠻都是中原外少數民族的名稱,可見四海是人住的地方,所以本義不是海水。所以司馬牛向子夏抱怨自己沒有兄弟,子夏回答他道:「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宋朝刑昺所寫的《疏》說:「能此疏惡而友賢,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海之內,九州之人,皆可以禮親之為兄弟也。」《刑疏》採用了,《爾雅》的說法解四海,可見海字本義不是海水,而是有世界灰暗盡頭的意思,後來才引伸出海水之義。而《莊子》下文說「南冥者,天池也。」似乎冥池二字只是互文,字義相同。   所以冥本義是幽冥,再引伸出海水的意思,這是合理的。劉氏《補正》說明冥字有幽冥的意思,這不能否定引伸義。劉氏又引《莊子》下文冥海一詞,說明冥不可訓海,否則冥海就成海海,同樣這也不必然,需知古人著書也有用平列詞語。就是《莊子‐逍遙遊》本篇也多不勝數,例如:「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擁腫、繩墨、卷曲、規矩,這四組詞語都是平列,首字次字意思相同相近。《補正》又引《十州記》「水黑色,謂之冥海。」這只不過說明《十州記》中的冥海是解黑海,不能否定莊子中北冥、南冥、冥海,冥能訓海。   從詞義引伸說明冥字可以引伸出海水之義,《補正》的反駁不是完全正確,但《補正》用本義解釋,也確有根據。兩邊似乎都合理,但我認為冥訓海更為合理。一,這符合古代注疏家的意見;第二,按海本為晦暗引伸至海水,幽冥之冥引伸至海水之義符合古人思維;第三,《莊子》下文說「南冥者,天池也」,冥池二字似是對換一下,旨在豐富文辭而耳,而不是字義不同;第四,《補正》的反駁不能百份百否定冥訓海。只不過暫時還未發現他處冥有海水的意思,所以還有待更多的佐證。   [注一]:從未聲和從母聲的字有時相通,例如武王和紂王大戰之處,通稱牧野,《說文》作坶野,「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書》:『...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粵語正讀考(一)

粵語正讀考(一)  近日又見到粵語正讀的文章(?),連說明也沒有,不是有圖就一定有真相的,所以特意撰文說明當中的正音是否正音,為何是正音,誤讀是否真的是誤讀,為何有這些誤讀,此都一一梳理。 (取自此) 1.骨「骼」,「正讀」:骨「格」,「誤讀」:骨「洛」 此條或是。 廣韻「骼」字,明母隊韻一等合口,讀「格」為正音。讀作「洛」,蓋受「洛」等各聲l-聲母字影響,從「各」聲的形聲字,有k-類聲母,如「格」字;亦有l-類聲母,如「洛」字,係上古漢語複輔音之遺留。 2.模「擬」,「正讀」:模「以」,「誤讀」:「移」 此條錯誤。 廣韻「擬」字列入上聲,洪武正韻有平聲一聲,說明「擬」字古代有平上二讀,粵語讀作平聲不可謂誤。另,「擬」字粵語有讀作上聲的時候,如擬音一詞。認為「擬」讀平聲,係受聲旁「疑」字影響,無十足證據。 3.「歇」息,「正讀」:hit第八聲,「誤讀」:「揭」息 ...